消费日报网讯(记者 魏静 □ 许金栋)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带着知识与热情回归农村,用创新和坚守诠释着农业的新希望,曹春松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作为一名从江苏南通海门区悦来镇普新村走出去的高材生,他放弃了城市里优渥的工作,毅然投身农业领域,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社会责任,成为了一名备受赞誉的“新农人”。
践行社会责任,惠农助农暖人心
曹春松出生于海门的知识分子家庭,大学毕业后,他曾在国内多家种业五十强企业担任要职,拥有令人羡慕的职位和稳定的生活。然而,心中那份对农业的热爱和对家乡的眷恋,让他在2014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返乡创业。他放弃了城市的繁华,回到家乡创办了海门市金果谷物专业合作社和南通金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从此踏上了培育水稻新品种、探索杂交粳稻制种新技术、大面积种植粮食作物的农业新生涯。
曹春松深知,粮食安全是国家稳定的基石,而农民则是粮食生产的主力军。为了降低农民的种植成本,提高他们的收入,他利用自己种业圈内人的身份,始终坚持以低于正常市场价格向种植大户及散户农民推广适宜本地区种植的优质种子。在他的努力下,周边许多种植大户及农民受益,能够以更低的生产成本开展种植,又能提高单位亩产量,从而大大增加了实际收益。
此外,曹春松还积极关注农民工群体。他组建的海门市金果谷物专业合作社自主种植面积1200多亩,主要从事农副产品种植、收购、销售为主的农业综合型合作社,年产值1000余万元,创造100余人的就业岗位,为当地农民工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优先录用有需要的农民工,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同时提供大量的农业专业技术培训和学习机会。在工作安排上,充分考虑农民工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强度,让他们既能照顾家庭,又能获得稳定的收入。在他的带动下,许多农民工不仅摆脱了就业的窘迫和生活的贫困,还学到了专业的相关农业种植技术,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专业知识赋能,攻克育种技术难题
农业是一个技术含量极高的行业,尤其是育种工作,需要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曹春松凭借着自己扎实的专业背景,在水稻育种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海门地区原是特经特粮作物的主产区,水稻种植较少。随着国家高标准农田改造新政的出台,海门地区水稻田迅猛增加,急需适合本地区的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曹春松利用多年从事种业工作积累的经验与优势,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交流。他先是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签订了科企战略协议,完成了长期稳定的联合育种框架,为海门地区的育种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此外,他还带领单位育种人员在海南三亚林旺镇(江苏省南繁中心)建立了10亩地的南繁基地,加快了水稻育种的世代进程。
同时,他积极与中国水稻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嘉兴市农业科学院、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和高校建立长期稳定合作,不断提升育种技术水平。经过多年努力,他培育的或联合选育的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陆续参加了国家级联合体黄淮海稻区区域试验、江苏省水稻生产试验、区域试验等,得到了行业内专家和试验单位的高度认可。
巨资投入科研,探索水稻杂交种新路径
“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曹春松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视为自己的神圣使命。为了选育更高产优质的水稻新品种,他不惜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科研。
在创业初期,资金紧张是一个巨大的难题,但曹春松没有丝毫退缩。他四处奔走,积极争取各方支持,先后投资1000余万元用于南通金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发展和科研项目。
通过多年的育种经验和在海门地区的实践,曹春松发现海门地区沿江靠海,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大,夏季极端高温天气少,九月份极少有低温侵袭,非常适合杂交粳稻的制种。从2018年起,他先后从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嘉兴市农业科学院、常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等引进不育系材料进行试验观察记载,发现这些不育系材料在海门地区配组均有非常好的增产效果。在2023 - 2024年度,籼粳杂交的多个组合品种在海门均有成片面积的试制种,通过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调节花时和使用机械拉花授粉在江苏省杂粳制种中尚属首创。这一成果对于提高杂交粳稻制种产量,保障水稻粮食种植单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展望未来发展,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作为一名“新农人”,曹春松立下的目标是——育好种、产好种、种好粮、种好中国粮。在端稳中国饭碗的大路上,他将继续脚踏实地耕耘,在科技创新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他表示,未来将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不断培育出更多适合本地种植的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同时,他还将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发展新模式,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带动更多农民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伟大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曹春松的故事,是一个“新农人”的奋斗传奇,也是新时代农业发展的生动缩影。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知识的力量、责任的担当和对农业的热爱。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希望,也看到了国家粮食安全的坚实保障。相信在他的引领下,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农业,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伟大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