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

首页>地方频道>盐城>要闻

盐城市强化养殖污染防控加快发展方式转型

畜禽水产大市向新向智向绿

生猪、禽蛋、水产品产量多年位居江苏省第一,盐城是全省乃至全国的畜禽水产养殖大市。

近年来,紧抓建设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契机,盐城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生态优先、总量控制、规模养殖、综合利用”发展思路,重抓养殖污染治理,推进畜禽水产养殖业向新向智向绿转型。

实干笃行见实效,行稳致远谱新篇。盐城畜禽水产养殖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整市推进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获农业农村部领导批示肯定,并获得省对设区市政府考核“四连冠”,其中“响水模式”获全省推广。今年上半年,全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会议在盐召开,“三池两坝”尾水净化、水产品质量安全快检现场点获农业农村部领导肯定。

稳产保供量质并举

产业规模保持稳定。2023年全市生猪饲养量769.79万头、家禽饲养量2.08亿只,水产养殖面积170.5万亩、水产品总产量124.3万吨,生猪、禽蛋、水产品产量继续保持全省第一。

保供任务全面完成。2021年起省政府下达我市猪肉自给率保持115%以上、禽肉禽蛋100%以上任务,2024年省农业农村厅下达我市能繁母猪存栏24万头、规模猪场保有量1300个以及水产品117万吨任务。今年上半年全市能繁母猪存栏量为27.5万头、规模猪场保有量1722个,水产品产量58.39万吨。

质量品牌稳步提升。在全省率先制定“1+7”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方案,持续推进兽用抗菌药物减量化行动,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形势平稳。全市成立九龙口大闸蟹、乾宝湖羊、滨海香肠三个养殖业发展促进会,阜宁黑猪入选“第二届江苏省十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产业布局不断优化

“三区”依法依规划定。2020年印发《盐城市市区畜禽规模养殖禁养区划定方案》,全市划定禁养区4013.16平方公里、限养区4162.21平方公里。2021年印发《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21-2030年)》,划定禁养区1925.35平方公里、限养区5742.28平方公里、养殖区5697.53平方公里,其中“水产养殖面积”分别为36.29万亩、113.22万亩、57.28万亩。

产业特色更加鲜明。畜禽形成G228两侧沿海规模生猪产业带,东南部地区发展优质肉羊产业带,黄河故道以南蛋(肉)鸡产业带、灌溉总渠以北优质草鸡产业带。水产形成西部里下河地区虾蟹生态养殖集聚带、中部G228沿线淡水鱼池塘健康养殖集聚带、东部沿海地区海水虾蟹贝综合养殖集聚带。

市场主体培优提升。全市万头猪场173个,生猪存栏占比49.6%,能繁母猪存栏占比80.45%。全市50亩以上水产规模池塘养殖主体5021个、面积112.52万亩,其中国有企业主体37个、面积62.4万亩;建成全国最大河蟹育苗基地,海水池塘“虾蟹贝”多营养层级养殖面积达22万亩。

发展方式加快转型

生产向标准化转型。全市制定6个畜禽养殖地方标准,创成389个部省级标准化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场,数量全省第一。水产生态健康养殖面积119.2万亩、占比70%;全市累计完成池塘标准化改造41.19万亩,创成4个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数量全省第一。

发展向智慧化转型。实施农业数字化整市推进工程,以数字生产、数字服务、数字监管为重点,不断提升养殖场智能化水平,积极构建产品质量数字监管体系。创成8个省级数字牧(渔)场和3个智慧畜牧(渔业)园区,全市畜禽规模养殖场智能化设施设备普及率70%以上。

环境向生态化转型。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逐步淘汰传统落后产能。积极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实现畜禽粪污源头减量、过程控制和末端利用,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5%以上,平均土地承载力为45.6%,处于生态安全区间。

污染防控依法依规

坚持依法整治。在全省率先出台《盐城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关于加强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将小散畜禽养殖户、“一虾两鱼”纳入监管范围;研究制定《盐城市渔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并召开现场推进会。全面压实政府属地、部门监管和养殖主体整治责任,开展常态化巡查指导。

坚持共管共治。强化工作统筹联动,形成农业农村、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与规划、水利等部门组成的共管共治工作格局。农业农村部门和生态环境部门联合推动养殖场规范建立畜禽粪污台账记录、开展畜禽养殖场检查认定“回头看”,2023年完成1675个规模场联合认定。今年4月份全市养殖污染整治专项行动以来,农业农村部门对畜禽养殖场户开展摸底排查,对问题清单逐一整改;生态环境部门出动执法人员1751人次,立案查处120起。全市“禁养区”内水产养殖已退出26.03万亩,对74户、2596亩黑鱼和14户、542亩泥鳅全部调整转产,累计依法取缔设施大棚虾1.43万亩。

坚持良法善治。积极探索治理新方法、新模式,畜禽方面坚持绿色循环发展,主推液体粪污贮存发酵、固体粪污堆肥发酵、沼气发酵利用、发酵垫料处理、液体粪污深度处理5项技术,打造一批“土地肥沃、管网配套、景观优美”的绿色种养循环示范基地。水产方面积极推行稻渔种养、低密度混养,发展淡水鱼虾蟹生态立体养殖和海水虾蟹贝多营养层级养殖,探索配套“三池两坝”、构建尾水净化区、建设尾水处理设施、开展生物净化和循环种养5大生态净化模式。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848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