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

首页>地方频道>苏州>要闻

昆山:“小县大城”的发展辩证法

  原标题:鱼米之乡崛起县级大城市

  昆山:“小县大城”的发展辩证法

  9月20日,2024年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成果发布,昆山再一次登顶全国百强县之首。至此,昆山已连续20年以攀登者之姿立于县域群峰之巅。

  回望20年前,昆山城东的奥体中心、城西的文化艺术中心、横穿城区的地铁11号线、环绕全城的中环高架、东部和西部医疗中心以及大量的学校、公园、写字楼、综合体等尚在规划图纸中。而如今漫步昆山,娄江两岸风光旖旎,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科创载体拔节生长,一座座公园花草掩映,昔日的农业县已崛起为一座现代化大城市。

  昆山的城市化之路,是一场城市发展与产业发展的精彩互动。从1984年自费开发“工业小区”开启“农转工”的崭新时代,到1989年撤县建市,再到2022年跻身人口超百万的Ⅱ型大城市,昆山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而有力。

  县级大城市的“晋级之路”

  经济发展是城市建设的支撑,而城市建设是经济发展的映射。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的城市规模分级情况,在全国105个大城市中,昆山与义乌、慈溪、晋江4个县级市被定义为Ⅱ型大城市(指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300万以下的城市)。

  谁曾想,1984年之前昆山还是个传统农业县,在苏州排名最后,被戏称为“小六子”。而如今被“官宣”为Ⅱ型大城市,主要得益于县域经济发达,产业发展带来人口集聚、城市扩容。数据显示,从“六普”到“七普”这十年,昆山常住人口增加44.64万人、增长27.1%,达209.27万人,其中2020年户籍106.71万人。昆山既是十年间全省常住人口增加最多的县级市,也是目前常住人口规模最大的县级市。

  产业迅猛发展,人口迅速涌入,城市功能就必须进行科学规划和布局。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昆山在开发区建设之初聘请同济大学制定了“富规划”,提出“着眼长远,面向现代化,力求设计新,配套齐,标准高”。1989年昆山撤县设市后,依托《昆山市城市总体规划(1990—2010年)》,城市建设围绕工业发展展开,走出一条“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发展道路。

  昆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09年,昆山就确立了“大城市、现代化、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总体目标。2018年7月,江苏省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昆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昆山成为全省第一家2035版总规通过的城市。该规划成为昆山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开启“精明增长”模式、实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最新蓝图。有了科学的规划,在发挥产业和人口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昆山在城市建设上呈现“大的样子”——

  拓展城市框架。连接苏沪是昆山的独特优势,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进程中,昆山的作用不言而喻。昆山积极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建设“两环四联八射”快速路网,中环、外环将城市骨架拉大,苏昆中环连接线、黄浦江路南延快速化等道路从东到西、从北到南连接起城、镇、村,在高度的城乡一体化下,如同城城相连。沪苏轨交“双11号线”在花桥无缝对接,推动沪苏昆进入“地铁同城”时代。开通连接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和昆山城市航站楼的直升机载客航线,在全国率先实现跨省“空空联运”,加快融入上海大都市圈。

  加快有机更新。老城区是昆山城市发展的见证者、历史文化的集中区,昆山按照重点更新类、一般整治类、保留提升类明确分类引导,深入实施中心城区老旧小区改造。在老城区更新中特意保留以玉山、护城河为核心的城市记忆,以及“河—桥—街—坊”的空间精华。坚持“轻介入、微改造、尊重历史痕迹”的原则,把正仪、陆扬、周市和陆家四处粮库改造为文化可读、景观可赏、风貌可识的多元功能服务区,让历史建筑重焕生机,留住城市记忆。

  优化城市界面。点线面结合,点上精致建设,奥体中心、留晖公园建成投用,大西门商业街、“宝岛又一村”文旅商业街开街运营。线上突出重点,精心打造长江路、祖冲之路、夏驾河科创街区。面上连片焕新,高标准规划建设青阳港滨水城市客厅、昆山南站城市门户、西部生态城市庭院等重点片区,精心打造巴城梧桐小城、千灯日知湖小镇等镇域核心区,通过建好一个街区,激活一个片区。同时,强化低效产业用地再开发,三年内推进40个单元、1万亩老旧工业区升级改造,打造以鑫欣科创、蒲公英、铱工场为代表的科创社区,推动老旧厂区成为活力空间。

  “产城人”融合的“进阶之法”

  大城市有“大的样子”,也有“大的难题”。特别是土地开发强度高、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新型城镇化要求下有效应对外来人口市民化压力,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课题。昆山市委市政府以更高站位审视城市发展、更实举措推动城市建设,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短板,打造一座“产城人”深度融合的创新之城。

  城市规划积极“借智”雄安。昆山不但在2018年获批的总规中借鉴雄安新区规划理念,还在2019年专题组织城市规划建设领域的部门领导和年轻干部赴雄安考察学习。2021年,昆山又组织了为期两个多月的“设计工作营”,邀请深度参与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全球顶尖机构献策绘图,用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的规划设计解决路径,推进昆山城市有机更新和能级品质提升。来自雄安的设计团队还深度参与了“昆山之链”的设计,他们驻村设计,并结合乡村现实,提出了“二低三园、三道六线”的总体实施策略。“昆山之链”在锦溪镇顾家浜起笔,以一轴绵延48公里的江南水乡实景画卷,将昆山南部区域塑造成为居住有温度、发展可持续、活力澎湃的“产城人”融合发展新空间。经过两年建设,首链工程缘甸段10公里慢行环线贯通,沿线30公顷生态绿色廊道焕发勃勃生机。

  今年9月举办的2024年亚洲都市景观奖联席会议,发布了“亚洲都市景观奖”,“昆山之链——首链缘甸段”榜上有名,成为昆山首次获得“亚洲都市景观奖”的申报项目。

  昆山以“产城人”融合发展理念为指引,用“存量”换“增量”,全面推进资源利用方式的深层次变革和要素配置方式的全局性优化,增强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能力。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提出以“低端落后产能、低效产业用地”减量为目标的“产业空间革命”。一方面逐步淘汰落后产能,腾出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布局元宇宙等前沿创新产业集群,努力在新赛道上实现新发展。

  昆山还率先探索“工业上楼”——向天要地,打造“垂直工厂”,提升“经济密度”。有效引导产业发展布局,实现高新产业聚集、产城融合。在2023年苏州市“工业上楼”示范项目公布名单中,昆山市就有3个项目入选。

  金秋时节,驱车行驶在祖冲之路,道路两旁火红的栾树蒴果犹如一颗颗宝石点缀着街景,西部医疗中心二期建设如火如荼,昆山全球数字创新港迎来新一批入驻伙伴,来自38个国家的约500名本科新生在昆山杜克大学解锁高校生活……这条集科创、人文、医疗、教育、生态、康居于一体的“产城人”融合发展的现代昆山之路,正勃发强劲的发展动能。

  在昆山,祖冲之路只是931平方公里土地上“产城人”深度融合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昆山聚焦产业空间聚变,推动城市进阶。一体推进创新城市、创新城区、创新街区建设,重点推进阳澄湖两岸科创中心、开发区夏驾河科创走廊、花桥国际创新港等创新载体建设;加快推进特色专业创新园区建设,构建更多产业与城市深度融合、相得益彰的创新核、产业轴、活力圈。

  从顶层设计到腾笼换鸟、工业上楼,昆山城市建设的步伐始终聚焦“产城人”融合发展的深刻变革,在与时俱进的城市蓝图中描画“昆山样板”。

  人民城市的“提质之道”

  我们需要一座怎样的城市?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答案。但其中的要素却是共通的——让城市更有品质,让生活更加幸福。

  “家门口就是赏心悦目的‘后花园’,早晚来遛遛弯,生活在昆山有福气的!”家住昆山冠军路附近的居民夏正楼,自去年9月庙泾河中央水廊二期竣工投用后,就成为这里的常客。

  这条独具昆山特色的生态廊道总长约11公里,整体采用“海绵”特性铺装材料,借景布局,修建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生态边沟,建设“水域—水生植物—湿地植物—陆生植物”过渡生态岸线,并与沿线的森林公园组成了超4000亩的海绵区域,在增加了水面面积的同时,还提供超10万立方米雨水调蓄空间,提升了圩区防洪排涝安全等级。

  “昆山坚持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同步开展城市内涝治理、径流污染控制、雨水收集利用,让城市安全更具韧性。同时,突出海绵惠民,让群众切身感受到海绵城市带来的生态红利。”昆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昆山不仅建造“大海绵”,还采用“针灸式”设计理念,利用闲置地、边角地,推进渐进式、小规模海绵化改造。大小“海绵”联动共治、蓝绿交织水城共生,一座“会呼吸”、有韧性的生态城市正加速形成。目前,昆山累计完成海绵项目超700个,并入选国家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让“夏正楼们”享受高品质城市生活不仅有海绵城市的打造,还有公园城市的建设。作为首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昆山大力推动“城市公园”向“公园城市”转变提升,统筹布局综合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三级公园体系”。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公园417个,通过微更新方式建设口袋公园等小微空间“昆小薇”项目374个,让“推窗见绿、开门进园、席地而坐”成为触手可及的绿色福利。

  同时,昆山全力以赴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稳定在80%以上,PM2.5平均浓度保持在30微克/立方米以下,万元GDP能耗下降至0.17吨标煤,城镇污水处理提升工程获全国水利优质工程最高奖项“大禹奖”,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城市是一个综合有机体,生命力在于“有机生长”的品质。昆山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布局,持续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加快街区空间、业态、形态提升。此外,围绕“吃住行游娱购”,不断开发新产品、拓展新领域、丰富新业态,比如全市拥有体育场地数量近5000个,平均每步行15分钟,就会遇到一处或大或小的运动场地,方便市民随时健身运动。从“一处美”到“全域美”,昆山的实践深刻诠释“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363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