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是《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实施四周年,四年来,苏州全力构建党建引领、政府推动、部门联动、全面发动、全民互动的“一领四动”组织体系,打造全方位推动、全社会参与、全链条闭环、全要素监管的工作模式,高质量建成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的垃圾分类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建成“三定一督”小区5354个,覆盖率100%,厨余垃圾分出率27.8%,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42%,资源化利用率达86.4%。在住建部工作评估中,苏州市持续位列大城市第一档前列。
全方位推动,齐抓共管格局基本形成。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推进会、点评会。市委办、市政府办每年联合发布行动方案,明确工作任务。各地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部署推进、督查问效,持续巩固市、区、街道三级工作专班制度。制定实施《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配套制定政策、标准、规范60余部,建立较为完备的政策法规体系。市人大组织三级人大专题督查和专项执法检查,市政协开展调研视察、专题协商,市纪委实施嵌入式监督,确保制度落实。牢固树立“管行业就要管垃圾分类”导向,创新建立垃圾分类业务会商机制,各部门协同推进垃圾分类和源头减量,出台20余部规范性文件。
全社会参与,分类意识入脑入心入行。深化基层治理,整合社区、物业、居民等各方力量,形成“跑楼天团”“六点半‘垃’家常”“江惠芬”“蒲公英计划”等独具特色的垃圾分类宣教品牌。组建“小蜜蜂”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团队,构建“1+10”志愿服务联盟,形成市、区、街(镇)、社区四级志愿服务体系,全市拥有近750支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团队,4.5万名志愿者。截至目前,已开展宣讲、劝导、捡拾等志愿服务行动近万场,苏州公益志愿者全惠芳、分类讲师吴美华曾荣获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达人”称号。广泛组织“进社区、进村宅、进学校、进医院、进机关、进企业、进公园”七进行动,带动更多居民养成分类投放的好习惯。
全链条闭环,提升分类运处能力。“前端”方面,取消10万多个零散垃圾桶点位,建设1.5万个高标准垃圾分类投放屋,在小区内实施定时、定点、定人督导的“三定一督”工作模式。“中端”方面,建立完善全市“不同队伍、不同车辆、不同频次、不同去向”的“四不同”分类收运体系,配备不同类型的专业车辆近1.1万辆,推行厨余垃圾直运模式,建立“拒收拒运”管控机制,有效解决“混收混运”难题。“末端处”方面,全市建成每日4万吨的垃圾处置终端设施,有效满足各类处置需求。
全要素监管,深化分类质效评估。建成了“互联网+垃圾分类”综合管理平台,终端处置设施100%接入,源头计量小区接入率达70%,依托该平台,苏州已基本实现智能决策辅助、全面科学考评。开展“星级小区”动态评定,累计评定五星小区205个,四星小区485个。开展“过时投放”精细化治理专项行动,全市已有592个居民小区设置“过时投放”点,97个居民小区设置全天开放点,1102个居民小区采取延长投放时段,1421个居民小区周末及节假日增开午间时段,“过时投放”问题得到较好治理。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作为文明城市创建、物业示范小区评定、节约型机关建设等专项工作的重要内容,作纳入市级机关年度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拓展公众监督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