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传媒通讯员王丽娜
“捏糕花”是一项在天台民间流传的手工技艺,其与北方面塑相仿。这里的“糕”字与年糕息息相关,每当捣年糕时,总会有几双巧手出现,将刚出锅的滚烫年糕捏成十二生肖或是元宝的模样,小巧精致、栩栩如生,常被孩童抢着捧在手上把玩。待到玩腻后,再放至火边烘烤,不一会儿,便又成了一道外酥里糯的喷香小食。
近日,这朵接地气的台州本土“捏糕花”,受邀登上了央视创新力作《会唱歌的院子》的舞台,在全国观众面前大放异彩。这期间,记者联系上了参与本次节目录制的“捏糕花”非遗传承人刘存昶,邀请他分享这朵“花”的故事。
“当天下午,我在赭溪老街的得月楼里,教几位小朋友‘捏糕花’。为了更好展示这项技艺,还带去了好几件代表性的作品,有《寒山拾得》,还有宋徽宗的《听琴图》……”聊起作品,刘存昶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随后,我就借着作品向节目嘉宾介绍天台的历史、天台的故事,还有和合文化,临走时,赠送了他们一些‘捏糕花’作品留作纪念。”
节目嘉宾对非遗技艺的尊重和欣赏,也给刘存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录制现场,刘存昶准备了不少自己调配的粉团,以备“捏糕花”时所用。这些五彩缤纷的粉团,第一时间吸引了嘉宾的目光,他们一边将颜色与自身穿搭色系相比较,一边询问刘存昶这些粉团如此鲜艳的“秘籍”。
原来,为最大程度保留“捏糕花”作品的最初色彩,刘存昶在传承“捏糕花”的数十年时间里,对原料进行了一系列改良和创新。他从大自然里选取“颜料”,在粉团里加入了艾草粉、雄黄粉、绿松粉等天然成分,以天然色素为面塑作品“添彩”,同时,不断升级防腐配方,让这些原本“易逝”的面塑作品,有了长久保存的可能。
刘存昶的工作桌上,总是摆放着一只他随身携带的小盒,里面放着十几件称手的工具。旁边的圆台上,还有一尊即将完成的以“和合二仙”为主题的面塑作品。该作品中,一人盘腿而坐,一人俯身屈膝,两人的目光望向一处,十分传神。
“我们塑人物的时候,要注重形神兼备,要有动感,比如作品人物的眼神一定要有交汇或互动。”刘存昶大方分享他的创作思路。“天台文化深厚,有很多题材可以去塑,现在我们主要围绕‘和合文化’题材。我们市文化名家工作室还有一个三年内创作50尊‘和合二仙’作品的任务,还包括一些景观的微雕,像国清寺、高明寺、石梁飞瀑等。”
今年,是“糕花捏制”被列入浙江省专项职业能力开发项目的第三年,也是刘存昶成为非遗传承人的第六个年头。除了“糕花”作品的持续创作,他还以“糕花”复制流失海外的寒山拾得画像、在印象天台主题餐厅开展“捏糕花”表演、进校园弘扬劳模精神、参加技能创富沙龙活动、开创非遗面塑少儿传承班……通过更多场景宣传这项非遗技艺,为台州“捏糕花”注入持续不断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