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传统工艺大师夏洪林的两件紫砂力作——《笑樱壶》与《金钟壶》分别被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中国美术馆正式收藏。这一殊荣不仅是对夏洪林大师个人艺术造诣的肯定,更体现了中国紫砂文化在当代传承与创新中所蕴含的重要的文化艺术价值。
夏洪林:紫砂艺术的坚守者与革新者
中国传统工艺大师夏洪林
青年夏洪林与蒋蓉大师在一起
夏洪林,1964生于江苏宜兴。1987年起随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张培源学艺,亲得蒋蓉大师指点,并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曹亚麟得意弟子,2015年被评为中国传统工艺大师。
泰国驻华大使与夏洪林探讨紫砂壶艺
夏洪林参加美国洛杉矶国际艺术家展
夏洪林痴迷于紫砂工艺,收藏颇丰;通晓中国历代名壶制作工艺及真品特色,精于鉴赏;尤其在茶壶设计及泥料鉴别、配比方面功力深厚。他现任上海工艺美术学会紫砂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泰艺术家联合会名誉会长。他创作的《王者》等多件作品荣获各紫砂展赛大奖,多件紫砂作品被世界各国作为国礼收藏。
夏洪林与紫砂工艺结缘于少年。他十几岁时顶替父亲进入宜兴紫砂一厂调配泥料,长期与紫砂泥料打交道,使他对紫砂泥产生了浓厚兴趣,并渐渐成长为一个从采集、拼配到烧制效果乃至鉴定整个环节的专家。对于紫砂泥料,他有着独到的眼光,见到好泥料,总忍不住要收藏,至今已有近百吨的收藏量,成为圈内当之无愧的“紫砂泥料收藏大王”。夏洪林收藏的紫砂泥料多为珍贵品种因而只用于制作精品,特别是收藏的“大红袍”紫砂泥料已成为绝世藏品,身价不菲。夏洪林在“中国收藏盛典”上被评为2017收藏价值紫砂艺术家。
凭着对紫砂泥料的独特悟性,夏洪林能有针对性地根据大师名家的创作构思要求,恰如其分地提供优质泥料,成为他们值得信赖的助手。长年累月,业内就有了“做好壶找夏洪林”的说法。而大师名家们烧制出窑的精品壶,他往往是第一位收藏者。年复一年,他不但是紫砂泥料的藏家,也是名人名壶收藏家之一。
从经典到现代,“洪林文人壶”备受推崇
1995年,夏洪林开设“藏宝陶艺”馆,任馆主。其所属“洪林壶工作室”自创的“洪林壶”品牌,近年来声名鹊起,多款作品获得国家级专业评比大奖。2014年11月,其《汉君壶》在北京嘉德秋拍中,以23.5万成交。2015年5月北京嘉德春拍,其《牛气冲天壶》又拍出20万的价格。同年10月,在《弘钰博杯——中国民间文物最高荣誉奖》颁奖典礼上,其《天地方圆壶》又从参展的六千余个茶壶中胜出。
中国原轻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名誉副会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长杨自鹏在洪林壶展位
近年来,在传承与发扬传统的主旨下,洪林壶工作室陆续推出了一批令人刮目相看的优秀作品,成了收藏界被追捧的目标,还推出了以诸如叶慧芳、张勤卫等为代表的优秀创作群体,他们的作品同样为众多消费者所钟爱。
宜兴紫砂壶享有“世间茶具称为首”之美誉,究其原因,在于其与茶文化的深度融合中,呈现出在材质、工艺、使用功能及文化上无可比拟的优势。“洪林壶”就是紫砂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凭借器型大气、典雅、色泽鲜艳、易养的特点,受到文人雅士和收藏届人士的追捧。
应邀出席中国书画印大家韩天衡个展
与中国书画印大家吴颐人探讨壶艺
将紫砂壶身视为文人书画创作平台的做法古已有之,名家合作壶也成为市场上备受珍爱的宝贝。国内书画印大家韩天衡、吴颐人、刘一闻、童衍方、张森、戴敦邦、韩敏,以及石禅、徐之麾、吴承斌、刘波、徐谷甫、唐之鸣、杨剑等名家与夏洪林密切合作,将新时代的文人壶推向了新的高度。
书画大家范曾为夏洪林题写馆名
道生法师题字
鉴于夏洪林为紫砂文化所做的努力,文化名人范曾、余秋雨、陈佩秋、沈鹏、陈鹏举,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觉醒、妙江、慧深、道慈,高僧道生,以及当代紫砂界泰斗徐汉棠,李昌鸿、 曹亚麟等大师欣然为其题字,给予充分肯定。
从国礼到国家馆藏,“老手艺”焕发新活力
此次被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中国美术馆收藏的《笑樱壶》与《金钟壶》,是夏洪林大师技艺与美学的集大成之作。
笑樱壶为明代经典器型,壶身扁圆饱满,壶嘴与把手上翘如笑颜,壶盖钮形似樱桃,寓意吉祥。其名称源自《聊斋志异》中“婴宁一笑解千愁”的典故,颇有浪漫主义色彩;金钟壶形似古钟,壶身敦厚稳重,壶嘴挺拔如钟钮,象征“钟鸣鼎食”的传统文化意象。其独特的造型设计能够使茶叶在壶中翻滚均匀,从而激发茶汤的醇厚香气。
紫砂壶作为无声的中国故事讲述者,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在国际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夏洪林的紫砂作品多次作为国礼赠予外宾,此次入藏国馆的两件作品,成为中华传统工艺对话世界的又一载体。
洪林壶佳作欣赏:
已经六次获得全国金奖的《汉君壶》
多次被选为中国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礼品的《观自在壶》
岁寒三友壶
大红袍金钟壶
洪林文人壶佳作欣赏:
与韩天衡老师合作作品《梅壶》
与吴颐人老师合作作品《大红袍大石瓢壶》
与陈佩秋老师合作作品《合欢壶》
与童晏方老师合作作品《四方桥顶壶》
与刘一闻老师合作作品《段方壶》
与陈鹏举老师合作作品《掇只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