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在新疆16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一批负重前行者,他们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为了一个共同的使命——援疆!
记者从市司法局了解到,从2019年10月到2024年10月,市司法局先后派出四名优秀干部赴新疆挂职,他们满怀一腔热血,一路向西,把江南的“法治经”送上天山,以优秀的专业技能、过硬的思想作风和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打开新局面,有力推动了当地司法行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出色地完成了援疆任务。
法治建设融入“镇江元素”
市司法局基层法治促进处处长刘元平是市司法局历史上第一位援疆干部,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期间,他承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依法治师市委员会办公室具体工作。刘元平首先要克服的就是交通问题,他住的地方离单位要步行40分钟,由于当地地广人稀,公交车、出租车少,于是他每天坚持步行上班,“援疆时间珍贵,多干点事,群众就多享受到一份法治服务。”
刘元平援疆所在部门承担着统筹法治建设的繁重任务,他的心愿是把法治镇江建设的好经验好方法在八师石河子市推广。为此,他调研当地实际情况,结合镇江依法治市的好做法,联系当地民俗地方特色,将法治建设融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方面;在兵团各师中率先推动出台师市法治建设年度工作要点,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法治建设举措。
“造血生肌”促进社会发展
已退休的市司法局原四级调研员陈皓、行政复议应诉综合处副处长史振军,先后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司法局和第七师胡杨河市司法局工作,在当地传经送宝、授人以渔、参与办案,变“输血”为“造血”,大力提升了当地司法行政机关的行政复议办案能力,切实维护了群众的合法权益。
陈皓在59岁时主动报名援疆,他告诉记者,新疆2019年才开始行政复议工作,当地干部对相关法律法规不熟悉、不了解。通过面对面培训理论知识,手把手传授办案技巧,有效提高了当地行政复议工作水平。当地某部门以防止污染为由,口头禁止农户养羊,导致农户家庭收入锐减。一段时间后,当地发布相关文件,农户才得知自家不在禁养、限养范围,便集体向当地司法行政部门提出行政复议。在陈皓的悉心指导下,最终案件得以妥善办理,农户依法得到补偿,实现案结事了。陈皓还将援疆期间的收获和研究写成万余字的行政复议工作调查报告,得到当地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和充分认可,为当地留下了宝贵的法治财富。
针对2024年1月1日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史振军先后6次为当地公安、信访、纪律等单位专题授课。每次结束后,大家都围着他提问,令他感受到当地干部求知的热情和决心。他为七师办理各类疑难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案件出谋划策,提出建设性意见,指导办理行政复议案件38件、行政应诉案件3件,取得良好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当地工作人员说,“有镇江司法局援疆干部指导,我们办案就有信心了。”
在个案办理中,史振军尤其注意维护群众实质利益。一位女厨师在往返家和单位的途中骑电瓶车不慎撞伤,她在之后参加普法活动中才得知可申请工伤,但此时已超过了工伤申请时间,且由于时间久远,人社部门没有找到监控等相关证据,故没有认定为工伤。为此女厨师提起行政复议,在史振军的指导和协调下,七师司法局虽然无法认定工伤,但通过其他途径对她进行了救济,实质性化解了行政争议。
“双向奔赴”两地情谊深长
在四位援疆人中,陈皓和市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处副处长曾海云都是军人出身,在援疆时均表现出军人吃苦耐劳、不畏艰难的意志品质。
新疆山高路险,有些基层司法所离司法局有三四百公里。陈皓不顾腰椎间盘突出的伤痛,坚持走访了当地每一个司法所;曾海云援疆时正值新冠肺炎疫情形势最严峻的时刻,每逢急难险重任务他都是抢先报名,他说,“有人民的地方就有子弟兵,只要人民需要,再远再难我们也去。”
令曾海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在新疆当班主任的半个月。入冬后,当地兵团组织了为期15天的法治培训班。学习班的模式和军训相似,让曾海云找到了在部队的感觉,他与当地干部群众打成一片,组织大家学习、拉歌、排演节目、参加晚会,结下了深厚友谊。
陈皓除了行政复议,还负责民族一家亲工作。他常到少数民族居民家中走访,先后资助了10位当地的困难、留守儿童。回忆起在四师工作的点点滴滴,他说,“我工作从部队开始,援疆工作相当于在部队结束,职业生涯算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从小桥流水的古韵江南,到天山脚下的丝路明珠,镇江新疆两地司法行政部门的双向奔赴,是一场薪火相传的时代接力。一批又一批镇江市司法局援疆干部奔赴边疆,挥洒汗水,绽放芳华,用法治力量促进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一句“亚克西”是当地群众对他们最好的褒赞。(记者 张驰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