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圈

首页>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观察

掌握核心技术 杭甬引领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化发展

  原标题:两地产量占全省比重达38%

  杭甬引领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化发展

  “Hi,Eva!打开座椅通风并设为最高档!”日前,位于宁波前湾新区的极氪智慧工厂内,全新极氪001正在进行智能生态系统(AI MATE)的各项测试。升级后的智能座舱,人车交互更加流畅丝滑,让驾乘变得更智能、更有趣。

  “决胜电动汽车下半场,掌握智能化领域核心技术是关键。”吉利汽车供应商管理负责人告诉记者,依托宁波扎实的制造业基础和杭州数智产业优势,吉利得以完成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的持续快速迭代。

  在杭州和宁波之间,有一条看不见的产业链。在杭州,海康威视、大华等企业在车载传感器和芯片、车路协同等领域发力,为浙产汽车的智能网联发展插上羽翼。今年5月1日《杭州市智能网联车辆测试与应用促进条例》正式实施,进一步助力智能网联车辆产业发展生态优化。在宁波,汽车零部件产业链强韧,覆盖动力系统、底盘系统、通用件等全产业链,并加快向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新模块、新配件拓展。2023年,来自宁波的均胜电子、华翔电子、敏实集团、拓普集团等均登上2023年全球汽车零部件百强榜,数量居全国第一。

  “杭州和宁波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联动发展,不断做大做强产业链,实现‘整零协同’,共同构建一个互补的完整产业生态。”省经信厅高端装备处相关负责人表示。2023年,浙江新能源汽车产量首次突破60万辆,杭甬两市产量占全省比重达38%。

  就近的地理位置、互补的产业协同,不断丰富着杭甬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生态。在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宁波)有限公司的任务计划单上,每天都记录着来自杭州等各地汽车企业的检验需求。该公司副总经理朱晓勇说,作为浙江唯一获批筹建的国家级机动车质检中心,他们在检测试验能力、技术研发与咨询、驾驶场景与试验场地等方面都具有领先优势,重点开展传统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主被动安全、节能环保、整车性能试验、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等项目,2023年出具报告数量近两万份。

  在宁波,还有中国赛宝(宁波)实验、浙江埃科汽车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等一批检测机构,从检验检测靠前服务、新能源汽车新技术等方面,促进两地产业链深度对接。

  “杭甬之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已经从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到示范引领、辐射带动。”站在浙江新能源汽车产业空间分布图前,省经信厅高端装备处相关负责人说。

  根据“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总体部署,目前浙江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形成了“2+10”省域梯度布局和协同联动格局,其中2个核心区分别是杭州钱塘区和宁波前湾新区,10个协同区则包括以底盘系统为主的杭州市萧山区、以汽车电子为主的宁波市鄞州区和以其他关键零部件为主的北仑区等,共同引领浙江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化发展。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45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