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城市是一片密密麻麻的钢筋水泥森林,那么公园就是其中的留白。一座有品质的城市,必不可少给自然、给绿意留一点空,给忙碌的人们留一点闲。
如今,漫步在马鞍山的大街小巷,校园门口、小区周边、主干道沿线……这些散落的边角地、闲置地经过改造,摇身一变成为小而美的口袋公园,草木葱茏、繁花似锦,小巧精致、功能多样,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休憩的港湾,更以独特的魅力展现了城市方寸之间的无限生机。
2024年,我市继续大力推进口袋公园建设,一处处边角空间摇身变为绿色空间、欢乐空间,受到了市民群众的点赞。截至目前,主城区已累计建成开放口袋公园66个。
以人为本服务民生需求
吹着晚风,在公园看一场露天电影是种什么感受?今年,在康泰游园、致知园等口袋公园,多场露天电影如约上映。每当夜幕落下、银幕挂起,出门散步的市民便围坐在广场的石凳上等候观影。在一个个晚风轻拂的夜晚,口袋公园里洋溢着简单的幸福……
为确保口袋公园项目真正利民惠民,在今年的规划和建设中,市城管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功能提升、全龄段覆盖,探索打造“小而美”“全而精”的口袋公园升级版。设置运动球场、开辟儿童活动区域、拓宽林下空间……一个个边角空间实现了华丽变身,不断刷新颜值、完善功能。
逐梦园、幸福广场这类社区服务型口袋公园兼顾全龄段,设计了亭廊、步道、游乐设施等,居民不用跑远就能健身观景、亲近自然;花园初级中学旁的致知园、东湖小学门前的观澜园等学校周边口袋公园主要服务学生和家长,配备了休憩平台、避雨廊架、停车位及宣传橱窗,满足接送等候、学习宣传需要,成为校园外的一道风景;问月园、佳山南苑等道路节点型口袋公园则主要展现城市特色,结合不同道路景观特点,精心设置座椅、文化景墙和植被,打造高品质绿色空间,扮靓城市风貌。
为让更多市民实现“出门入园”的美好愿景,今年,我市还结合老旧地块整治,将口袋公园建设延伸到了住宅小区。珍珠园小区、东苑小区、半山花园等建设年代较为久远的老小区周边也都迎来了口袋公园“新成员”,住在老市里的居民也感受到“转角遇到美”的惊喜。
三分建,七分养。下一步,我市将研究制定口袋公园养护管理导则,提高养护标准,保证可持续发展。同时,积极探索实施“市民园长”制度,让市民发挥主人翁意识,让口袋公园真正成为市民的家园。
以文塑园打造文化地标
口袋公园不仅是民生项目,更是文化工程。在今年的建设中,口袋公园不仅注重完善休憩功能,更注入了文化内涵,融入了城市本土元素,建成了一处处集休闲健身、文化浸润等功能于一体的开放共享空间。
在雨山湖公园南门,9月底新建成的城市公园驿站“雨山湖驿”人潮涌动,游人们沿着绿化带,赏景观绿,不时驻足观看雨山湖的时光影像,追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映照历史,湖光如鉴。今名雨山湖,前身娃娃塘……清淤驳岸,疏浚再三,此后清波粼粼……”市民王先生看着墙上的《雨山湖赋》感叹,“读了这个,我才知道雨山湖的前世今生。”
这类精巧的城市“微空间”,装满了绿意,更散发着浓郁的历史文化味。雨山湖驿的《雨山湖赋》提炼了马鞍山的城市精神,饱含了市民的美好愿景;改造后的问月园以李白诗作为引,以“月”为主题,游园其中,一步一景;康泰游园内以“廉洁”为主题,以水墨画、诗词歌赋为点缀,与古人跨时空相约,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新中式风格。
佳山南苑的城市历史印记,康泰游园的中式景墙,暗香苑亭廊里的诗作……这些“一园一品”的主题标识,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诗性底蕴,让口袋公园成为马鞍山街头文化地标,将文化元素浸润生态空间,弥补了这些边角地活力不足的短板。
串珠成链点亮生态版图
一端连接城市、一端连接家园,口袋公园是城市肌理中不断生长的绿色空间,装点丰富了市民生活。“我站在自家阳台,透过玻璃窗就能看到一片树林,开门走几步就是公园。”康泰小区居民童德英用最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康泰游园建成后“推窗见绿”的欣喜。
位于艳阳路与华飞路交叉口的逐梦园,在空间上开辟了林下休闲区和活力草坪,再由400米长的活力环步道将地块串联贯通,充分发掘了绿地的“可躺”“可散步”属性。口袋公园建设通过改造提升老旧空闲地块,打开了原本郁闭的林下空间,不仅盘活了土地资源,扩大了城市的绿地面积,还有效改善了人居环境,让市民尽享生态福利。
装饰升级过的雨山东入口游园、雨山山南的暗香苑、雨山湖公园外的滨湖游园……这些坐落在城市公园周边的口袋公园,作为中心公园的补充,从边角处入手拓展了城市的绿色面积,隔绝了车水马龙的喧嚣,增加了可游可憩的景观空间,在细微处体现着城市的内在气质。
“见缝插绿”的口袋公园被景观绿道串联起来,正在让“开窗见绿、出门入园”成为现实。未来,我市将结合城市绿道规划建设,对口袋公园系统串联,构建形成“互通互达、串珠成链”的特色口袋公园体系,逐步点亮马鞍山绿色生态版图,增强城市品质活力。
一处处宁静的“绿洲”,正是“藏”在城市里的方寸之美。口袋公园,如同散落在喧嚣都市中的绿色珍珠,精致点缀着城市的空间肌理,重塑着市民的生活空间,成为了马鞍山人民城市建设的生动注脚。
记者 黄筱敏 通讯员 孙甜 朱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