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科技城紧密衔接徐州市“343”创新产业集群,按照“招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思路,始终把加快发展总部经济作为推动园区产业发展的有力抓手、提升园区能级的重要引擎。 孙博宇 摄
过去一年,徐州国内生产总值突破8900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继续快于全国全省,经济发展何以“稳中有进”?这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持续赋能。
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家、高新技术企业627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59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3223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2.7件……成绩背后,是徐州坚定不移打造区域科创中心的决心与底气。新的一年,徐州将不断提升城市创新策源、成果转化、科创服务能力,助推江苏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核心技术向“高”攀升
何以打造区域科创中心?不断攀越技术高峰,攻关核心技术,这便是徐州的底气。
成功研发制造4000吨级“全球第一吊”、700吨级“神州第一挖”等一批“重器”……徐工集团攻克近千项关键核心技术,稳居工程机械产业“链主”地位。
以点带链,聚链成群。徐州市工程机械产业规模已达2000亿元,是国家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江苏省全力打造的6个国际先进制造业集群之一。“产业高原”和“产业高峰”互促并进,徐工集团连续三年蝉联行业全球前三名。
创新是企业发展壮大的生产力,而对于高科技领域的企业来说,一次次核心技术的突破,更是他们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洗瓶、轧盖、灯检、包装……在江苏万邦生化医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无菌车间智能化生产线上,机器快速运转,一批批由万邦医药自主创新研发的药品正有序下线。
作为国内最大的动物源提取胰岛素生产企业之一,万邦医药之所以能实现从仿创结合到创仿结合的转变,“科技创新”贯穿其发展始终。
实践证明,关键技术买不来、求不来,坚持自主创新,才能打破核心技术制约,释放经济发展的强劲动能。
以科技进步推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带动科技进步。核心技术攻关助推传统产业“发新芽”、新兴产业“结硕果”。
如何让科技成果不断涌现、高效转化,让科技创新活力不断激发?
在汽车核心零部件领域,徐州汽车电源控制器龙头企业云意电气引进了天津大学谢辉团队攻关汽车风扇电机关键难题,目前已送国内多家整车厂测试,预计5年内该项目将带来10亿元销售收入。
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江苏天沃重工引进中科院贾均红团队,填补了国内高端机制砂装备耐磨延寿技术空白,引领机制砂行业发展,帮助天沃重工坐稳机制砂行业的头把交椅。
徐州深入推进产学研协同,进一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从一流高校院所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任职企业技术副总或副总工程师,获批省“科技副总”项目60余项。
为新质生产力注入新活力,推动科技攻关的突破与发展,徐州向“高”攀登,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澎湃动能。
平台建设向“新”突破
科技创新平台是优质创新资源的聚集地,在徐州,科技创新平台兼具新型研发机构和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平台的双重“身份”。
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以实验室为媒,目前已有118名,包括全职院士、专家、海外优青等在内的各类人才集聚于此,全面聚焦深地空间精细探测及资源协同开发、能源地下结构开展关键技术攻关。
发挥科创平台的引领带动作用,以“建圈强链”思维,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形成科技创新产业比较优势,是推进科技创新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江苏省安全应急装备技术创新中心是促进徐州安全应急产业发展、推动技术转型的重要平台载体,也是全国安全应急领域第一个省级技术创新中心。
围绕监测预警、灾害防治、应急救援、技术服务四大板块,从破解安全应急“卡脖子”关键技术入手,安创中心着力提升安全应急装备生产企业高端生产制造的能力。
江苏省高端工程机械及核心零部件创新中心,则是“徐州转型”的生动实践。高端工程机械及核心零部件创新中心建成传动、液压、新能源及控制4大实验平台,研发30余款“卡脖子”及下一代零部件产品,并在中联、三一等头部企业拓展应用。透过创新中心的“窗口”,可以看到徐州依靠创新驱动内涵型增长的澎湃动能。
医药健康产业是“343”创新产业集群重要一极。徐州加快推动产业规模化、集聚化、高端化发展,细胞治疗药物产业创新中心落地建设长三角国创中心细胞治疗药物专研所、国创中心细胞治疗药物临床研究中心等平台。
到2025年,高端工程机械及核心零部件、安全应急装备、细胞治疗等省级技术(产业、制造业)创新中心争创国字号平台。
如何全面掌握企业技术需求,积极对接高校院所?构建全要素支撑、全链条融合、全周期服务的产业创新生态,是徐州建设区域科创中心的坚实支撑。
2023年12月18日,徐州市人民政府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双方将加快推动重大项目落地实施、聚焦产业需求协同发力、助力科创平台做大做强。
创新平台、创新载体加快建设,创新资源要素加速聚集。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已然成为徐州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集聚资源向“合”共赢
独木不成林,单弦不成音。不断汇聚合力,徐州区域科创中心磁场效应凸显。
2023年,徐州市科技局、徐州市工信局、驻徐高校赴连云港、宿迁、商丘、宿州等省内外周边城市开展专题调研,加强区域重大科创平台、产业技术创新等方面对接合作,共同谋划推进“徐州科创圈”建设。
区域协作同频共振,科技创新全速奔跑。淮海技术产权交易中心网站增设淮海经济区十市工作站功能模块,赴淮北、商丘等地举办成果对接活动,进一步促进科技资源共享。
集聚“卓越”之力,政府企业“双向奔赴”,共按发展“加速键”。去年徐州市“343”创新产业集群四链融合对接会上,172项科技成果清单现场发布,24个优质项目现场签约,四链融合对接平台上线运行。
聚焦“人才感受度”,徐州量身定制支持政策,用“活政策”引“真人才”,发布“人才新政20条”让各类人才安心创业、静心研究。4万多名青年才俊在这里放下行囊、追逐梦想,区域科创中心释放出更强大的磁场效应。
资金是企业经营的血液,科技创新的实现更离不开资金的持续投入。稳住企业“资金链”,徐州实施融资畅通工程,以财政资金精准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加大投入产业创新链,引导金融机构对重点产业创新链项目给予优惠利率贷款支持。
散木不成林,细流不成海。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举措。
创新型领军企业“顶天立地”。徐州构建“链主+专精特新”企业协同机制,鼓励领军型企业成立重点实验室、企业研发中心、工程实验室等研发平台,以高能级领军企业有效带动产业链“专精特新”企业抱团发展。
科技型中小企业“铺天盖地”。徐州积极搭建专业领域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帮助企业解决前期融资难、人才引进难等问题,让科技型中小企业更好在徐州茁壮成长、开花结果。
未来产业种子“开天辟地”。树立前瞻思维、注重前沿研究,徐州积极在人工智能、大数据、深地等未来产业展开布局、抓好项目招引,推动各类创新资源、要素、服务向企业集聚,努力在新一轮科技创新的浪潮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向“高”攀升,向“新”突破,向“合”共赢。围绕区域科创中心建设,徐州打造产业技术创新策源地、科创平台新高地、科技资源集聚地,以科技创新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