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长三角

首页>新闻频道>聚焦长三角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谱写安徽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我们牢记嘱托、感恩奋进,锚定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安徽打造“三地一区”战略定位,明确建设“七个强省”奋斗目标,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民生保障有力有效,社会大局保持稳定,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去年安徽省生产总值4.71万亿元、增长5.8%、高于全国0.6个百分点,交出了一份可圈可点的成绩单。

  加快建设自立自强的科技强省。创新是安徽的“金字招牌”。我们坚持把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作为旗帜性抓手,全力服务保障推进国家实验室、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国之重器”建设,打造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引领高地,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目前已建在建预研大科学装置13个,拥有“国字号”创新平台200多家,取得光纤量子密钥分发、“九章三号”量子计算原型机等一批原创性成果,突破计算光刻EDA软件、高温合金叶片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全国前列。我们将坚定下好创新“先手棋”,坚决扛起在国家创新格局中勇担第一方阵的使命。

  加快建设智能绿色的制造强省。安徽是制造大省,正在向“智造”强省迈进。我们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壮大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集成电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低空经济等十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量子科技、聚变能源、通用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全省制造业投资增速连续24个月保持18%以上,去年规模以上工业营收突破5万亿元、居中西部第1,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2.9%、对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超60%,以“新三样”为代表的新型支柱产业快速崛起。我们把汽车作为首位产业,全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推动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全面发力,汽车“皖军”跑出加速度。去年,汽车全产业链营收达1.15万亿元,汽车产量249.1万辆、居全国第2,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86.8万辆、居全国第4,汽车出口量114.7万辆、居全国第2、占全国比重23.4%,自主品牌汽车出口稳居全国首位。我们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4个万亿级、4个五千亿级、3个三千亿级及3个千亿级产业,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加快建设高质高效的农业强省。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重点难点仍在农业农村。我们坚持把抓好粮食生产作为首要任务,深入实施“千亿斤江淮粮仓”建设工程,开展种业振兴行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行动,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大粮仓、大肉库、大厨房”。去年安徽粮食产量达830.2亿斤、再创新高,十大绿色食品产业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2万亿元。我们将坚决扛稳粮食安全责任,扎实推进“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加快建设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加快建设山水秀美的生态强省。安徽是美丽中国的生动缩影。我们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入推进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新一轮提升工程,坚定推进长江“十年禁渔”,扎实开展“绿美江淮”行动。去年安徽空气质量主要指标改善幅度居全国前列,长江、淮河干流出省境水质保持Ⅱ类,巢湖连续3年未发生大面积蓝藻水华。我们将把好山好水保护好,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加快建设英才荟萃的人才强省。人才是基础性、决定性、战略性资源。我们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大力实施人才兴皖工程,出台人才政策4.0版,开展“人才安徽行”系列活动,大力营造真心爱才、诚心引才、倾心聚才、暖心留才的一流人才生态,全省人才总量达1272万。我们将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才发展和创新高地。

  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教育强省。教育是强省兴起的关键因素。我们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抓实高等教育这个龙头、职业教育这个特色、基础教育这个基点,加快高校“双一流”“双特色”建设,建立省领导联系高职院校和技师学院制度,为3所“双一流”高校量身定制支持政策,16所高校的76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我们将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推动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以教育之强夯实现代化安徽建设之基。

  加快建设繁荣兴盛的文化强省。安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的博物馆。我们坚持守正创新,深入推进文物保护重点工程,高质量抓好凌家滩、明中都城等遗址发掘,组织实施“千村万幢”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程,推动文房四宝产业振兴发展,着力打造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目前,安徽拥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6个、中国传统村落469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9项,去年规模以上文化产业营收2441亿元。我们将大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努力把安徽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去年,汽车全产业链营收达1.15万亿元,汽车产量249.1万辆、居全国第2,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86.8万辆、居全国第4,汽车出口量114.7万辆、居全国第2、占全国比重23.4%,自主品牌汽车出口稳居全国首位。我们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4个万亿级、4个五千亿级、3个三千亿级及3个千亿级产业,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加快建设高质高效的农业强省。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重点难点仍在农业农村。我们坚持把抓好粮食生产作为首要任务,深入实施“千亿斤江淮粮仓”建设工程,开展种业振兴行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行动,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大粮仓、大肉库、大厨房”。去年安徽粮食产量达830.2亿斤、再创新高,十大绿色食品产业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2万亿元。我们将坚决扛稳粮食安全责任,扎实推进“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加快建设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加快建设山水秀美的生态强省。安徽是美丽中国的生动缩影。我们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入推进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新一轮提升工程,坚定推进长江“十年禁渔”,扎实开展“绿美江淮”行动。去年安徽空气质量主要指标改善幅度居全国前列,长江、淮河干流出省境水质保持Ⅱ类,巢湖连续3年未发生大面积蓝藻水华。我们将把好山好水保护好,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加快建设英才荟萃的人才强省。人才是基础性、决定性、战略性资源。我们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大力实施人才兴皖工程,出台人才政策4.0版,开展“人才安徽行”系列活动,大力营造真心爱才、诚心引才、倾心聚才、暖心留才的一流人才生态,全省人才总量达1272万。我们将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才发展和创新高地。

  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教育强省。教育是强省兴起的关键因素。我们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抓实高等教育这个龙头、职业教育这个特色、基础教育这个基点,加快高校“双一流”“双特色”建设,建立省领导联系高职院校和技师学院制度,为3所“双一流”高校量身定制支持政策,16所高校的76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我们将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推动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以教育之强夯实现代化安徽建设之基。

  加快建设繁荣兴盛的文化强省。安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的博物馆。我们坚持守正创新,深入推进文物保护重点工程,高质量抓好凌家滩、明中都城等遗址发掘,组织实施“千村万幢”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程,推动文房四宝产业振兴发展,着力打造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目前,安徽拥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6个、中国传统村落469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9项,去年规模以上文化产业营收2441亿元。我们将大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努力把安徽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韩俊(安徽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刘 菁 杨玉华 整理)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37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