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学林出版社推出一部面向大众,又兼具学术内涵的江南文化论著——《江南大义》。昨天,“何为江南?——《江南大义》新书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举行。
该书主编,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中国江南文学文献研究中心主任胡晓明其实是四川人,在这本《江南大义》里,胡晓明提出,江南文化有四种鲜明的特质:刚健、深厚、温馨、灵秀。“看起来很简单的八个字,可是唯一一个能够把这八个字、这四种美,全部都集于一地的,却只有江南。”倘若分开来看,北方文化也有刚健、历史古城也能深厚,但江南却是“刚健而不失温馨、深厚而不失灵秀”,这份江南灵韵水乡独具的风清和润,温婉灵动,中和了文化的棱角,让江南气质变得独一无二。《江南大义》的四个章节,正是从江南的刚健、深厚、温馨、灵秀四大特质出发,15位上海各高校学者挖掘江南的文化渊源、诗词歌赋、艺术成就、建筑古迹,江南由古到今的历史变迁,呈现江南的多元文化魅力,将流动的江南文化从学术圈带给读者。
书中作者之一、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凤媛谈到,江南文化作为地域文化有其特殊性,它的地方经验和地方感受是超越地域的,可谓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共同体,能够在不同的特质之间找到平衡。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徐燕婷认为,江南文学之所以能够独树一帜,跟它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相关。小桥流水人家、杏花春雨江南为文学创作提供了非常丰厚的素材。郎净是塘栖镇土生土长的江南人,她从江南古镇的角度出发,讲述了对江南文化的思考。“每座江南的桥,都是沟通水、沟通人家、沟通岁月的江南之血脉。”
从良渚稻作文明、吴越金戈铁马到近现代的海纳百川开放进取,江南是中华南北文化千年交融的文明结晶,使古典中国与现代中国脉络相连、精神相通。
上海社科院世界中国研究所副所长、《上海学》期刊主编周武认为,在提出江南文化特质的同时,我们也要进一步追问这些特质形成的原因。江南与其他地方相比,更加“开放、融汇、市场化”。江南的地缘空间处于环太湖水系,从古代到近代,都有高度的南北融汇能力,把中国和外部世界融合在一起,生生不息。
书中令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研究院副院长田兆元印象最深刻的是“景观叙事”的概念。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引驰总结道:“江南文化直到今天,依然是‘活着的传统’,是实时变通的,在变化过程中形成重要的精神特征。”江南文化历史悠久,它开放、包容、讲理、有情。江南的历史记忆中往往糅合了文学的呈现和文化的想象,从诗、文、小说去进入江南,呈现的面貌都不一样。人们在这个地方会产生一种江南认同,唯有认同,才会发展,才能让江南与当代生活产生密不可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