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渊、典韦戏剧卡通人像,七星额子元素拱门……10月23日,记者来到位于市区古泉中路北侧的江宁会馆,一眼便被眼前充满戏曲特色的装饰建筑深深吸引。在这里,会馆和戏曲以一种崭新的姿态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
江宁会馆原是南京药材商人为经商方便、交流信息、娱乐休闲,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在圆觉寺的基础上集资改建的,会馆里的戏楼建筑集南北风格于一体,秀丽多姿。1989年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年3月份,市演艺有限公司在市文旅公司帮助指导下对江宁会馆进行整修、筹备戏曲物品、设计戏曲元素文图等工作,成立了江宁会馆戏曲研学基地,传承和发扬国家级非遗二夹弦、淮北梆子戏等,让更多青少年有机会学习和了解传统戏曲文化。10月18日,江宁会馆戏曲研学基地揭牌,市民和游客可以到江宁会馆与传统戏曲来一次亲密接触,沉浸式体验戏曲的艺术魅力。
古会馆里感受千年戏曲风韵
庄重气派的黑蟒戏服,光彩靓丽的龙凤扇,富贵华丽的凤冠……记者在江宁会馆戏曲研学基地戏曲展示厅看到了形式各异的戏服、头饰以及道具,包含了“生旦净末丑”中国戏曲中的五大行当角色所需。
“我们在表演戏曲的时候将通过服装、发饰、形体等一系列包装与加工,逐步对人物进行还原,塑造人物形象和性格。”市演艺有限公司演员李月英说,在展示厅分别摆放了龙凤扇、金瓜、长棍等40件刀枪把子类道具,还有女对帔、女蟒戏服等14件戏服等,让市民游客通过这些道具了解戏剧的具体内容。
画像上,虞姬头戴虞姬冠,内穿黄色小古装衣,罩湖蓝色虎头鱼鳞甲,外披彩绣明黄地凤戏牡丹女斗篷。除了道具和戏服,在江宁会馆戏曲研学基地戏曲展示厅墙面,还设立了人物介绍,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戏曲画像配上生动的解说词,让群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到戏曲人物的形象和性格。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不如男。”在才艺习练展示厅,市演艺有限公司二级演奏员秦岩正在演唱豫剧《花木兰》。据介绍,该会馆会定期邀请经验丰富的专业演员们做客,他们通过示范戏曲唱腔和身段,让大家跟着学唱,“亲口”感受戏曲风韵。
此外,亲手绘制脸谱也是江宁会馆戏曲研学基地开展的一项特色活动。“不同的脸谱代表着不同性格的人物,每个脸谱都承载着丰富有趣的故事。”李月英说,市民和游客可以在参加绘制脸谱这种有趣的活动中,更加深入地了解戏曲文化的内涵。
“走进江宁会馆戏曲研学基地,我看到了展厅内的戏曲人物,听到了精彩的戏曲表演故事,尝试了首次穿戏服,自己动手制作脸谱,与戏曲传承人一起走进充满魅力的戏曲世界,感受到了戏曲文化的魅力,我更加喜爱戏曲了。”丰水源小学学生侯睿菡说。
现代科技助力戏曲艺术焕发新活力
江宁会馆戏楼为砖木结构两层建筑,底层类似门厅,是进出会馆的主要人流通道,上层是演戏用的舞台。舞台前突,平面呈凸字形状,木结构。尤其难得的是舞台后台墙体上,还保留着当年演艺人手写的戏码、人名、日期等字迹。
“我们会定期邀请专业戏曲演员来到戏楼唱经典戏曲,为前来游玩观赏的群众带来一场戏曲文化盛宴。”李月英说。
记者发现,就是在这样古风古韵的戏楼上,市演艺有限公司安装了电子提词器,让前来观看戏曲演唱的群众看到台词,理解含义,体会到戏曲文化,特别是对青少年很有吸引力。
日前,带领孩子们前来该基地参加戏曲研学的丰水源小学老师徐源棋说:“戏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这次组织学生参观江宁会馆戏曲研学基地,让他们亲身感受戏曲文化,特别是科技元素的加持,对孩子们非常有吸引力,他们内心的激动溢于言表。”此次戏曲基地之行,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
在游玩中研学在研学中传承
谯城区文化旅游体育局副局长蒋建峰表示,无论是戏曲还是会馆对于现代群众来说都是比较遥远的事物,甚至是没有印象了。这次市演艺有限公司利用江宁会馆作为硬载体,宣传戏曲软文化,软硬结合,碰撞出新的传承火花,不仅让喜欢戏曲的人参与,也让年轻人通过看戏亲身体验到会馆的商业文化和戏曲文化。同时,江宁会馆戏曲研学基地也将成为我市文化旅游业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现在很多年轻人对戏曲文化不了解,甚至感到很陌生。为此,我们打造了江宁会馆戏曲研学基地,希望能够通过创新的方式向当代年轻人和青少年传播传统戏曲文化,做好传承民族戏曲文化的纽带和桥梁。”市演艺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传师表示,下一步,该公司将不断开展丰富多彩的戏曲文化活动,聚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国最具真实力的戏曲研学基地,不仅让更多青少年有机会接触和了解这一传统文化瑰宝,也让博大精深的国家级非遗二夹弦、淮北梆子戏等戏曲艺术得以传承和发扬,让他们在游玩中研学,在研学中传承。(记者 曹晴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