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实现全省“十五连冠”;低收入农户收入增幅实现全省“八连冠”;村集体经济首次实现总收入增幅、经营性收入增幅、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集体经济强村数占比增幅全省“三个第一”;市农业农村局荣获全国农业农村系统先进集体;丽水深化“千万工程”推进山乡巨变的做法得到省委主要领导批示肯定,被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局通报推广……过去一年,一个个“三农”成果不断涌现,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三农”向好,全局主动。去年全市“三农”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持续实施品质化升级、组织化发展、数字化赋能“三化”战略,深入开展“整训提能、聚力振兴年”“效能建设年”活动,上下齐心,同向发力,稳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奋力开创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山区样板新局面。
产业兴农,擦亮品质农业发展底色
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走出国门,稻鱼米、田鱼干成为热销全球的美食;深藏于大山里的缙云黄茶,屡次斩获各类博览会金奖,成为G20杭州峰会官方指定用茶;莲都枇杷在全国率先探索应用了4D“智能补光”增产提质技术,大幅提高产量和品质……
2023年,无疑是丽水品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的“黄金期”。过去一年,丽水不断深化农业全产业链“链长制”,选择茶叶、食用菌、中药材等六条产业先行推进全产业链建设,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7.85亿元,同比增长4.9%;品质农业全产业链产值预计达634.34亿元,同比增长10.04%。
坐拥“稻鱼共生”“林菇共育”“梯田共生”“茭鸭共生”四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原态保护、活态利用、业态融合,“农遗增收”交出了新答卷。2023年,青田持续开拓“稻鱼米”市场,年综合产值超5亿元,带动了1.3万户2.1万人就业;庆元“林菇共育”助力菇农人均收益5.6万元;云和依托“稻+”生态梯田乡村振兴综合试点项目,亩均增收7000余元;缙云“茭鸭共生”产值2.7亿元,带动农民1万人,人均增收超2.4万元,同比增长20%。
在“新赛道”不断涌现的同时,丽水传统优势农业特色产业,也不断释放助农增收活力。
“一片叶子富裕一方百姓。”我市深耕茶叶精深加工领域,“延长”茶叶致富链条,去年全市茶叶全产业链产值首次突破170亿元。
为全面实现农业产业发展模式的多元化,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我市坚持“项目为王”理念,实施“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先后高规格在广东、上海、江西等地举办丽水农业产业“招大引强”项目推介、签约和洽谈等活动。2023年,全市农业农村领域“招大引强”重大项目80个,到位资金15.4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全市共申报立项入库农业“双强”项目31个,涉及总投资近2.25亿元,项目入库总数及项目总投资额排名均排在全省前列。
此外,我市还在加快推进国家级特色农业强镇、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和浙南早茶、“浙八味”等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建设,松阳县古市镇认定为国家级特色农业强镇,缙云县东方镇列入创建名单;实施六个“百千”工程,有序推进庆元、松阳开展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整县推进试点县创建,新认定农产品加工园区(基地)3个,新建省级农事服务中心3个、区域性农事服务中心8个,新认定数字农业工厂8家。
强村富民,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平时一个星期的销售额才能破万,这几天每天超万元。”日前,庆元县黄田镇“新农人”蔡建东说,得益于接连几期的“新农人”培训,2023年公司销售额突破了150万元,同比增长约20%。
提升技能,是丽水拓宽农民增收的路径之一。去年,全市完成“农三师”等共富能力提升培训4.8万人次、“百万农民培训”25.4万人次。
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说,近年来,在巩固既有优势模式的同时,全市不断细分赛道、推陈出新,总结和提炼出了包括茶业致富型、特色种养型、异地搬迁型、农旅收益型、来料加工型、直播电商型、农遗增收型、古村发展型、技能提升型、林权变现型、共富工坊型,以及兜底保障型在内的助农增收“十二模式”。
针对全市低收入农户,我市还串联起失地保险促增收、就业帮扶保增收的作用,有力提升了“兜底保障”水平。低收入农户收入增幅已连续8年保持全省第一。
青田县海口镇,通过深挖生态资源,成功入选“全省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典型案例”。“美丽乡村要利用好生态资源,找对乡村振兴的路子,以乡村集成改革为统领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老百姓收入就能明显提升。”海口镇副镇长廖浩泽说。
海口镇依山傍水,水利资源丰富,早年建成的水电站规模小、数量多,管理混乱,于是当地通过收购电站,用水电利润提高村集体收入。此外,海口镇还规划了1000亩山地发展光伏产业,拓宽增收渠道。廖浩泽说,阳光能“卖”钱,雨水能“收”钱,海口镇未来能实现“旱涝保收”。
近年来,针对我市村集体经济起步晚、底子薄的发展现状,市农业农村局坚持以精准改革为总抓手,优化发展布局、强化平台支撑、用活存量资源,有效推进集体经济稳经提质。
丽水在全省首创强村公司模式,按照“产权清晰、收益归村”原则,以全资、控股、参股和多村抱团等多种形式组建县级强村公司9家、乡镇强村公司173家,实现村(社)全覆盖,并形成了股东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
截至2023年底,丽水首次实现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增幅、经营性收入增幅、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集体经济强村数占比增幅全省“三个第一”,其中总收入17.08亿元,同比增长29.53%;经营性收入10.62亿元,同比增长32.57%;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集体经济强村635个,占行政村总数的33.6%。强村公司实现利润5.96亿元,同比增长26.4%,同步带动农民增收2.96亿元,拉动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3个百分点。
村村显特色,村村有产业,处处好风景。一幅生态美、产业兴、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在处州大地徐徐展开。
聚焦民生,城乡风貌整治同频共振
“黄泥墙”变身“黄金屋”,莲都区下南山村在整村保护的同时招商引资,小山村变身原生态度假村;缙云鼎湖村通过“美丽革命”,创新打造留得住回忆、记得住乡愁的“农家地景”,打造了瓯江山水诗路廊道,建设轩辕文化街,成为仙都景区的金字招牌之一……“千万工程”扎实推进,重塑了丽水农村环境,造就一个个美丽乡村,还迭代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向花园乡村、和美乡村蝶变。
如今,为提升乡村和美品质,共建“城乡共富”基本单元,市农业农村局与建设部门共同谋划实施城乡风貌样板区、美丽城镇(未来社区)、未来乡村(花园乡村)三大共富基本单元建设,在县域风貌样板区、美丽城镇样板区同步推进未来乡村、花园乡村创建,确保城乡风貌整治同频共振。
为实现乡村发展的多元性以及可持续性,市农业农村局还根据村庄特色实施分类建设,同时坚持以数字化引领、撬动、赋能乡村建设,坚持以“最少、最自然、最不经意”的人工干预开展花园乡村建设,创成花园乡村613个、精品花园乡村150个,和美乡村覆盖率达20.37%,新增4颗省大花园耀眼明珠,入选数排名全省第一。
红色,是丽水的底色。为加快红色乡村振兴,去年我市加快红色乡村振兴,实施“红绿金”融合发展项目6个。扎实开展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创成第一批市级乡村振兴示范乡镇8个、示范项目12个,青田县方山乡等4个乡镇入列全省乡村振兴示范乡镇创建单位。
基层治理,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一头系着群众幸福指数。丽水率先在全省出台《关于村级招待费有关事项的具体解读》《村级债务化解工作指引》,完成莲都区大港头镇利山村等6家单位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申报工作。同时扎实推进清廉村居建设,梳理印发第二批清廉村居案例汇编,完成第二批清廉村居引领村认定工作,累计评选出清廉村居引领村60个、规范村1243个。
与此同时,我市探索建立跨山统筹的搬迁安置模式,推动山区农民“富民安居”,实现人口转移与空间整合、资源利用与利益加持、易居通迭代与基层治理的有机统一。
新的一年,全市农业农村系统势必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奋斗实干谱新篇、担当争先务新业、以进促稳提新质、找准赛道创新标,以丽水“三农”的“稳”“进”“立”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新征程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