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学博士叶宝彤年底前即将入职云南白药集团无锡药业有限公司博士后站,从事新型止血材料的研发,而他也成为《“太湖人才计划”博士后人才引育实施办法》的首批受益者:可连续两年拿到5万元生活补贴,出站后若留锡工作,可获得30万元购房补贴。
博士后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生力军,是各地引才的重点群体。目前,我市已建成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96家、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79家,设站单位总数占全省12%;累计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950余人,现有在站博士后人员350人,平均在站人数2人。“无论建站规模、招收人数还是在站人数,均位于全省前列。”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博士后的“留锡率”在逐年增长,而“空站率”在逐年降低,一升一降间,折射出的正是城市对优秀人才的持久“锡”引力。
从兼职到全职,“留锡率”上来了
一名博士后能为一家企业带来多少收益?在法尔胜泓昇集团,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上千万元。相关负责人介绍,法尔胜2002年建成博士后站,累计进站20名博士后,极大地支持了企业创新驱动战略。
更难能可贵的是,博士后们的到来,推动企业的新产品新技术从“实验场”走向“应用场”。高邮三垛西桥是国内首座应用碳纤维复合材料索的公路桥,这项成果就来自博士后朱元林的研究。2023年,江阴黄山路斜拉桥实现国内首次最长碳纤维复合材料索在斜拉桥上的示范应用,同年该应用又中标常泰长江大桥,今年已完成交付。“我觉得找到了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最佳位置。”朱元林在法尔胜出站后,留任公司工作至今。
张允武回忆起东南大学博士毕业后,到华润微电子博士后站从事研究的经历,同样感慨颇深。“能深入接触到企业的技术痛点、堵点以及产业的需求点,这为我后续创业提供了积累。”如今,他出站后创办的国硅集成电路技术(无锡)有限公司风生水起。
“无锡正全力引进全职博士后人员,打造人才储备‘蓄水池’。”无锡人社专技处副处长唐敏慧表示,以往我市引进的博士后七八成为兼职,他们可能同时在高校、科研机构或企业间切换,出站后往往很难留下来。而全职博士后拥有较为充裕的时间和资源来推动企业的科研项目,并与其深度“捆绑”,出站后留在本单位或本地的机会就很高。“这两年,博士后‘留锡率’已由起初的一成达到了五成。”
据悉,今年1—10月,我市招收博士后科研人员71人,其中全职博士后占比55%,这一数字与“留锡率”相当,也正说明无锡下对了这步“引才”棋。
要让“空壳站”隆隆“转动”起来
32家工作站存在“空站”现象,占到总数的35%,出现连续空站时间最短的13个月,最长的达38个月——这是2011年,无锡对当时89家博士后站实施的评估考核结果。十几年过去了,设站单位已然翻倍,“空转”的工作站还多吗?数据显示,2023年无锡的“空站率”为1.91%,为历年来最低。
“工作站建好了,各方面的规范、管理、保障也要跟上才行。”一家科技企业老总向记者透露,维持一个博士后站的正常运转需要不菲投入,如果没有显著产出效益,难度着实不小,而一些新兴产业的博士后更是“一人难求”,也有研究人员因科研项目与企业需求不合拍最终“分手”的。
无锡双象橡塑机械有限公司的博士后站点就曾经历“起死回生”。该企业博管员桑平介绍,公司主营橡胶塑料机械,博士后招收面较窄、可联系的高校流动站不多、博士后和企业研发项目匹配度较低,一度萌生撤站意向。走访中了解到企业需求后,人社部门工作人员当场拨通青岛科技大学相关负责人电话,促进双方进一步沟通。短短三个月后,企业便引入该校边慧光博士进站承担“节能型橡胶连续混炼装备的研发”项目,并在2021年入选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边博士在站期间,帮助公司成功获得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还协助公司申请到不少专利。”桑平说,如今他还推荐了同门师妹入站,工作站又隆隆“转动”起来。
据了解,为提升设站单位运行质量,我市每年在制度建设、人才引进和培养、产学研合作、后期保障等方面对设站单位进行全方位评价。对于评估不合格的单位,督促其限期整改,直至提请上级部门予以撤站,实行动态调整机制。
人才“流量”如何变科创“增量”?
博士后“空壳”站少了,留锡人员多了,究其原因,背后是政策的加持、产业的推动和服务的保障。
前不久,无锡42家用人单位到北京办了一场高端人才招聘会,其中博士岗位多达216个,平均年薪25万元,有的年综合收入更是高达百万元。当天,无锡首个专门针对博士后人才的引育政策发布,除了生活和购房补贴,还在职业发展与创新创业方面提供诸多优待。一名半导体专业博士在应聘雅迪科技博士后时说,无锡引才政策中,在站博士后可直接申报副高和正高职称,“这极大提升了新入职博士后的发展空间”。
产业聚在哪,人才流向哪。在无锡,企业在博士后设站单位中是“大头”,占比达87%,主要集中在我市“465”现代产业集群,占比为70%。“去高校院所竞争激烈,进企业反而如鱼得水。”叶宝彤说,他研究的课题与生物医用材料有关,到企业更接近市场,也更利于产品开发。毕业于中科大光学专业的臧益鹏,当初进入德科立光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站,也正是看中了无锡大力发展网络与通信等新兴技术产业,“这让我能更好地学以致用”。
博士后学术论坛、博士后项目对接、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博士后工作站揭榜领题……围绕无锡的优势产业,我市积极搭建政府、高校、企业、博士后长效对接平台,提升博士后科研能力和水平。同时,成立博士后联谊之家,定期开展沙龙、业务培训、学术论坛等活动,促进产业圈、人才圈互融,营造留人用人良好氛围。
优质的人才“输入”取得了不俗的科创“产出”。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博士后累计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900余项,出版专著90部,发表论文2600余篇,获得专利近1100项,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20多亿元。今年,省卓越博士后计划中,我市18人入选,创三年来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