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召开的区政协七届三十五次主席会议,围绕“推进航天航空产业发展”展开深入协商,区经委、科委、莘庄工业区、吴泾镇、江川路街道等单位负责人及区政协委员、企业代表,从产业集聚、产业链建设、产业规模扩大、产业人才培养等角度,共谋闵行航天航空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区委副书记、代理区长吴强,区政协主席祝学军出席。
锚定产业集聚
绘制图谱、强链补链
近年来,全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0%左右,商业航天正从技术突破转向规模化应用。作为上海重要的航天产业聚集区,闵行商业航天重点围绕打造“上海箭”“上海星”整体目标,以空间信息应用和服务等环节为总需求,推动形成火箭卫星制造基地、测运控中心、应用终端等自主建设能力和产业集聚。
目前闵行正在积极推进上海市商业航天产业特色园区建设,该园区规划面积3.11平方公里,包含两块核心区域和两块配套辐射区。另外还将规划建设江海联动火箭运输码头。闵行现有航天领域企业120余家,航天企业数量连续5年保持增长,2024年闵行航天产业营收超过435亿元。
位于莘庄工业区的中国商业火箭大楼将于6月份启用
为推进商业航天产业发展,闵行区2023年先行开展研究空间信息产业发展的思路与路径,并于2024年7月发布《闵行区聚焦商业航天打造空间信息产业高地行动计划(2024—2026年)》。
民用航空产业方面,闵行已拥有中国航发商发、中航工业机载、中国商飞客服、中国航空无线电电子研究所等航空产业国家重点单位及产业链链主企业,在吴泾镇形成了闵行民用航空产业的集聚地并拥有共81家重点高成长性企业,2024年产业规模已超50亿元,5年内将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8亿元,聚集航空人才近万名。
深化区校融合
开放赋能、场景创新
闵行已集聚航天航空“国家队”龙头企业,初步形成研发、制造、运维全链条布局,但仍存在产业市场竞争力需不断提升、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机制有待加强、市场应用场景有待进一步培育、产业链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快等问题。据此,九三学社区委提交了《关于加快推进闵行航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其中提到“链衔接较松散、配套能力不足、融合度不高”等。
重点提案督办,协商现场
区政协常委龚明红建议,闵行需尽快绘制产业图谱,明确产业链薄弱环节,推动高端装备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同时强化土地规划、能效指标等要素保障,吸引重大项目落户。
中国航发商发主任工程师罗婷婷从技术视角呼吁需在航空数字化仿真、人工智能等领域加大投入,吸引全球顶尖科研团队,她建议设立航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推动长三角技术供需对接并支持区内企业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
区政协委员刘伟亮进一步建议,在“大零号湾”挂牌商业卫星科技园,打造金都路—申南路—光华路产业带,两年内形成20亿元以上产值的硬科技企业集群,并厘清华宁路沿线土地权属,加速航天器规模化生产。
据悉,闵行将加快出台支持航天航空产业发展专项政策,加快推进商业航天特色产业园区建设,重点围绕商业火箭、商业卫星产业发展需求,精心打造优质营商环境,吸引上下游优质配套企业,充分发挥链主龙头企业示范效应,带动区域强链引链补链。
破解人才瓶颈
校企联动、政策加码
人才是航天航空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龚明红委员呼吁,深化校企合作,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推动高校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全链条打造航空产业人才集聚高地。
区政协委员、上海电机学院副校长王志恒也提到,产业链人才供应应以服务区域产业发展为导向。“学校有生产场景,企业有学习环境,应根据产业需求发展机制,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王志恒提出“引企入校、助企育人”模式,通过企业真实课题驱动人才培养,以莘庄工业区、江川航天产业基地为主要承载区,学校将积极与闵行区商业航天产业园资源对接,协同机构联动发展,为闵行区商业航天空间信息产业提供人才。
参观上海电机学院实验室
上海电机学院1953年落户闵行,2004年升格为本科院校,为闵行区制造业转型发展培养人才,该校已为中国商飞等企业输送千余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技术人才,他们中很多成为企业中坚力量。
上海电机学院院长龚思怡提到了区校合作实践,她表示,学校紧贴制造业转型需求,将建开放式校园,规划科创产业园与文体设施,打破校区与社区边界,深度融入闵行航天航空产业版图规划中。
上海电机学院开放式校园建设意向图
“除了电机学院,闵行区有上海交大、华东师大等很好的高校优势,相关专业可提供技术评估、全流程服务”,罗婷婷认为应设立专项奖励基金,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加强支持产权保护,吸引更多航空领域成果在闵行转化。
副区长谭瑞琮,区政协副主席谢辉、余梅、胡洁、何曙光等出席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