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们相继建成了智能化苔藓育苗基地、工厂化栽培基地、户外种植基地、文创产品展示中心,现在我们所处的就是户外种植基地。”近日,在景宁畲族自治县毛垟乡苔藓户外种植基地,一群年轻人穿梭在田间地头、产业基地,实地学习了解苔藓种植技术、乡域情况。
这批年轻人是该乡通过多渠道招才引贤组建的一支“村苗”后备队伍。“有定期培训、有现场观摩、有导师帮带,村‘主人翁’的意识更强了!”来自毛垟乡库头村后备干部陈小聪在跟岗学习时表示。
今年以来,针对“空心村”背景下乡村振兴“后继乏人”难题,景宁立足县域实际,提前谋划,在136个村全面实施“村苗”培育计划,为山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据了解,该计划聚焦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在家务农青年、复员退伍军人、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等重点群体,通过“三荐一评两审一公示”方式,从农村基层精准招贤纳士,完善全链条培养管理路径,做大做活基层人才的“蓄水池”。
景宁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帮助“幼苗”快速“成长”,景宁建立分级培育模式,全方位、多层次提高基层人才培养质量。一方面,精选50名市县级兴村(治社)名师组建一支“帮带团”,通过理论教授、现场示范、案例剖析、定期赴先进地区跟岗学习等方式,为“幼苗”传授方法经验;另一方面,形成由乡镇(街道)、村级建立领导班子成员、驻村干部、村“两委”干部与后备干部组成的“3+1”的帮带机制,通过“实岗”锻炼,进行深度“育苗”。
“说一千不如做一件。”作为陈小聪的帮带导师,库头村党支部书记陈然敏表示,只有直接参与基层工作当中,才能真正学到治村经验。连日来,无论是每周五的村务值班、村里的矛盾调解,还是现场的政策处理,陈然敏都会带上徒弟们,在实践中学经验、学方法、学处事。
为了对“村苗”成员进行精准“画像”,乡镇(街道)党委开展一月一研判、组织部门开展一季一评估,从政治素养、创新思维、工作能力、群众口碑等方面,对后备干部进行动态监测,确保培养取得实效。
不仅如此,景宁还坚持“备用结合、择优选用”原则,建立后备干部成长档案,详细记录后备干部基本情况表、个人重要事项报告、学历提升计划、专项技能培训、岗位表现测评等情况,结果作为后备人选推荐重要参考。
截至目前,全县共储备“村苗”302名,选聘帮带导师154名,开展“实岗”锻炼、“跟岗”学习20余批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