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

首页>地方频道>南通>要闻

解码理论宣讲孵化新路径 以“布谷乡音”为媒 打造理论传播“青春样板”

在海安市开发区,一场关于理论宣讲的“青春革命”正悄然兴起。依托“布谷乡音”孵化工程的创新实践,开发区以星湖001文明实践综合体为轴心,通过“骨干宣讲团+开放麦+场景化孵化”的模式,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青年话语、时代强音,探索出一条理论宣讲人才培育与阵地建设的融合新路径。

“布谷乡音”筑基

从孵化工程到骨干矩阵

开发区借助全市“布谷乡音·天天向上”理论宣讲青年联合孵化工程资源,通过“30×50”理论学习矩阵,系统性培育青年宣讲骨干。该工程不仅定期组织理论学习、宣讲技巧培训,还通过“原原本本读原著”“勤勤恳恳练宣讲”等栏目,推动青年宣讲员在学思践悟中成长。

开发区遴选出20余名优秀青年,组成“新声代”骨干宣讲团,成员涵盖网格员、村干、企业职工等多元群体。他们以“开放麦”为舞台,用“青言青语”讲述乡村振兴、文化自信、新质生产力等时代命题。其中,网格员以“中式婚礼中的文化密码”为切口解析文化自信,青年村干则以“土特产经济学”解码乡村产业振兴。

理论孵化的“立体实验室”

理论宣讲人才“全链条”培育

在星湖益站的培训室里,宣讲员们经历“理论输入—选题策划—稿件打磨”的闭环训练。“名嘴导师”定期驻点辅导,结合案例剖析与实战演练,帮助学员将政策语言转化为“百姓家常”。

24小时城市书房打破传统宣讲的时空限制,成为“开放麦”试讲的试验田。宣讲员在此面对市民即兴开讲,通过听众的即时反馈调整表达方式。一名宣讲员感慨:“在书香中试讲,既考验临场应变,更让我们学会用故事打动人心。”

依托直播间与数字技术,宣讲从线下延伸至“云端”。开发区创新“红色直播间+理论微课”模式,推出《星湖青年说》系列直播,吸引超3000人次在线互动。流动党员韩加根在观看后留言:“隔着屏幕也能感受到理论的温度,这种形式让我们在外游子与家乡发展同频共振。”

开放麦+实践场

让理论“破圈”生长

开发区的理论宣讲摒弃“单向灌输”,以“开放麦”激发参与感。在星湖广场、企业园区、乡村田头,宣讲员们用脱口秀、情景剧、快板等鲜活形式,将理论融入生活场景。结合品建村万亩良田案例诠释乡村振兴;围绕新质生产力创作网络热梗短视频,在青年群体中引发热议。

此外,开发区还推动宣讲与实践深度融合。骨干宣讲团成员扎根基层,参与“党旗引领现代农业行”“乡村夜话”等活动,将理论转化为推动产业升级、基层治理的具体行动。2024年,开发区通过理论宣讲孵化带动新增乡村特色品牌3个,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20余件。

截至目前,开发区已孵化青年宣讲骨干200余人,开展宣讲活动500余场,覆盖受众超2万人次。这一创新实践表明,理论宣讲的“青春化”转型需紧扣“孵化体系”“破圈表达”“实践转化”三个关键词,推动理论宣讲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潮起星湖,声动四方。开发区正以青春之名,书写新时代理论宣讲的鲜活注脚,为全国县域理论人才孵化提供可借鉴的“青春样板”。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889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