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圈

首页>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观察

“守拙”的奇瑞,突破3000亿

  这是一个挑战空前的时代,也是充满机遇的时代。对当下的汽车企业来说,尤其如此。

  在日趋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奇瑞集团成为中国汽车行业和自主品牌的“顶流”:

  2023年主要经营指标创历史新高:集团年营收首次突破30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50%,实现一年增长1000亿元的“大跨越”;汽车销售188.1万辆,同比增长52.6%,跑出了远超行业增速的“加速度”;连续21年保持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

  2024年1月,销售自主品牌20.1万辆,同比增长107.5%,连续第4个月销量突破20万辆。

  对过往的成绩,奇瑞方面表示,不会留恋半山腰的风景,而是瞄准“珠穆朗玛”,勇往直前。

  面对造车新势力四面出击的行业内卷态势,这家资深车企赢得市场青睐,驶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奇瑞做对了什么?

  “理工男”

  ——坚持技术立企,做踏实造车的“老黄牛”

  2023年,中国汽车产业产销双双突破3000万辆,汽车出口491万辆,首次超过日本跻身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

  这其中,奇瑞汽车作出了重要贡献。全年销量超188万辆,出口就达93.7万辆、同比增长101.1%,连续21年位居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

  殊荣的背后,首要归功于这个“理工男”对技术的执着。

  在奇瑞公司采访调研期间,适逢世界著名发动机设计公司AVL创始人Helmut List到此考察访问,并与奇瑞控股集团董事长尹同跃开启了双方新一轮战略合作。

  考察期间,这位世界级技术大佬对奇瑞这个曾经的“学生”展现出的最新技术成果频频点赞。

  “在我们的合作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奇瑞人的勤奋、好学和创新精神。现在,我很欣喜地看到奇瑞,不只是发动机的研发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整车其他方面也非常优秀。”Helmut List说。

  奥地利AVL公司是全世界发动机领域最牛的公司之一。2002年,奇瑞与AVL建立合作关系,花“重金”把招聘到的硕士生一批又一批派到AVL公司学习和工作。

  尹同跃回忆:“当时我们跟AVL签了一个开发发动机的咨询服务合同,合同金额约8800万欧元,按照当时的汇率,相当于人民币10亿元。那时候奇瑞刚刚赚了一点小钱,10亿元基本上就是当时奇瑞的全部家底了。”

  倾囊而出地投入,培养了自己的发动机研发团队,也树立了奇瑞技术立企的信心。

  当然,发动机属于核心技术,别人不会、自己更不能指望别人倾囊相授。很多核心技术都是后来奇瑞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三次开发,不断积累跬步之功。

  在奇瑞试验技术中心动力总成试验室,奇瑞新一代混动C-DM发动机正在进行试验。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每一款新型发动机都会在此流程进行测试,模拟包括极限工况在内的台架试验完成1000小时后,再进行实况试验。

  从1999年奇瑞自主研发的第一台发动机下线,到如今动力总成产品走向全球,“奇瑞发动机好”“动力总成强”逐渐享誉业界。

  一定程度上说,奇瑞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

  了解奇瑞发展历程和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的人深知,这一切来之不易。

  谋于陋室,成于荒滩。1997年,奇瑞的创业者们怀着产业报国的热情,在长江岸边的一片荒滩上起步追梦,致力“造中国自己的汽车”。

  遭遇“卡脖子”的技术难题,他们立下“干不成,跳长江”的军令状,冬卧冰雪,夏驱蚊蝇,终于在“小草房”里画出了奇瑞汽车最早的蓝图。

  坚持以打造中国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为使命,奇瑞潜心研发、持续攻关,打破外界认为“中国汽车工业不能自主开发轿车”的断言,使得原本属于高端消费品的轿车“飞入寻常百姓家”,大大加速了汽车进入中国大众家庭的进程。

  从内燃机到新能源,不论汽车发展的时代脚步如何前进,具体技术形态如何演进,技术立企是汽车行业永远不变的底层逻辑。

  从过去的发动机技术、变速箱技术、试验技术、平台技术,到现在的芯片、电芯、软件、OS、智慧座舱、云平台、算法等,奇瑞坚持“有目的”的技术创新,着力构建核心技术的“护城河”,重点解决受制于人的“卡脖子”技术,并按照量产一批、开发一批、预研一批的思路,持续加强体系化创新能力。

  在推进技术创新中,奇瑞着力打造“两个工厂”——汽车制造工厂和技术创新工厂,实现两个工厂相互呼应:产品按照目标下线,新技术按照目标不断突破融合到产品当中,推动产品快速迭代,提升竞争力。

  “再难不省研发”,奇瑞诞生至今,坚持将自主创新确立为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其热衷钻研的“理工男”精神气质一直延续下来。

  0度,15度,30度,45度,60度,75度,90度……在具有国际标准的奇瑞碰撞安全试验室,记者观摩了实车碰撞和翻滚试验。

  “我们将国家标准不作强制要求的翻滚试验纳入了技术标准体系,目的就是让车辆更安全。”试验室主任工程师吴海忠告诉记者,在仿真分析阶段,就能发现大部分问题,但奇瑞一直坚持实打实地进行实车试验。

  据介绍,奇瑞所有车型从研发到上市,要经过70至80次的系统试验,其中包括50至60次的整车碰撞试验。

  踏实造车,“技术奇瑞”持续用心下“笨”功夫。

  在国际知名第三方机构J.D.Power发布的“2023中国新车质量报告”中,奇瑞位居自主品牌第一。

  在众多奇瑞高管口中,这个成绩远比其他成绩提及得更多。“质量第一比销量第一更重要。”尹同跃说。

  目前,奇瑞已拥有包括北美、欧洲、上海等八大研发中心在内的全球研发体系,获得授权专利1.8万多件,其中发明授权专利占37%,居“全国企业科技创新500强”第21位。

  “奇瑞公司没有聪明人。一路走来,我们都是一群认真搞技术、踏实造好车、真诚对用户、努力学习的‘理工男’‘老黄牛’。正是这种拼搏、学习、真诚、专注,让奇瑞在奔涌的时代浪潮中不断向前。”尹同跃曾这样形容奇瑞。

  “跨界者”

  ——以工业互联网整合资源、创新模式,构建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共享、共生共荣的发展生态

  在更大空间整合利用资源,反映企业格局,考验企业能力。

  运用平台思维,以工业互联网整合资源、创新模式,奇瑞构建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共享、共生共荣的发展生态,大大拓宽了企业竞争力“护城河”。

  从之前一年要花4000多万元的内部办事部门,到如今一年赚1亿元的经营部门,奇瑞构建的“工业拼多多”电商平台——瑞鲸工业采购平台,不仅促进了企业内部采购降本增效,还让采购变成增收创利的重要渠道,而且建立了新型供应链生态圈及多元化商业模式,与合作伙伴在内的社会企业共享共赢。

  瑞鲸工业采购平台总经理肖曙明介绍,平台前身为奇瑞内部的采购部,2021年5月,奇瑞整合内部采购职能,统一按市场化独立运营机制实施转变,瑞鲸应运而生。

  平台成立之前,为兼顾效率和个性需求,奇瑞公司内部各单位采购相对分散、规模偏小,无法发挥集聚优势,采购和管理成本较高,且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

  平台成立后,瑞鲸通过资源和技术整合,形成分品类技术标准及采购策略,为规模性集中采购奠定基础。

  数据显示,2022年,奇瑞非生产性材料采购总额89亿元,通过瑞鲸平台集采后降低成本8.99亿元,降幅10.11%;2023年采购额逾200亿元,降本22亿元,降幅超11%。

  “发挥工业互联网作用,瑞鲸升级为经营化平台后,不仅极大促进了采购降本增效,顺利解决了人员工资、运营成本等4000余万元,更形成了新的增长点,2023年平台毛利超过1亿元。”肖曙明说。

  不是东西买不起,而是上瑞鲸更有性价比;不是东西卖不了,而是上瑞鲸可以卖得好,这在奇瑞的“朋友圈”正形成越来越大的影响。

  议价能力低、采购价格高、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是大多数中小企业采购的痛点。

  安徽聚驰信息是一家从事信息化集成的中小企业,2022年尝试通过瑞鲸平台采购部分信息化硬件。瑞鲸发挥平台资源广、产品丰富、议价能力强等优势,为该企业提供集采一揽子服务。

  “我们在瑞鲸平台可以优中选优,采购成本也大幅下降。”聚驰信息负责人介绍,2022年至2023年,企业累计通过瑞鲸采购信息化硬件10余次、1500余万元,相比原先采购渠道,累计节约成本近百万元。

  各方通过瑞鲸相互交易、相互融合、买卖一体,互利互惠越来越多的客户。目前,瑞鲸已累计注册合作伙伴37000家,正形成共生、共享、共赢的生态圈。

  除了采购,奇瑞还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供应链金融、汽车后市场等方面搭建了更多开放合作平台。成立海行云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奇瑞版“卡奥斯”;探索瑞轩供应链金融,打造奇瑞版“工业支付宝”;围绕奇瑞精品备件,打造奇瑞版“小米用户生态”……

  “通过海行云工业互联网平台,车辆从组装到下线,全程数字化。各级供应商、原料、产能、库存实时感知,为我们及供应商合理排产都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在奇瑞iCAR品牌智造工厂,制造运营部负责人吴剑锋带领记者参观了汽车制造全流程,他说,制造系统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必须解决好才能进入下一个环节,有力保障了产品品质。

  海行云工业互联网平台由奇瑞汽车与海尔卡奥斯公司合资打造,平台秉承“大企业共建,小企业共享”理念,致力于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实现共同进化、协同发展的制造业新模式。

  “海行云平台不仅实现奇瑞各个工厂、基地的信息交互,还打通了奇瑞和其他供应商的联系通道,推动了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万物互联。”海行云总经理纪文杰说。

  2023年,海行云工业互联网平台成功入选国家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目前,已赋能企业26000多家,帮助广大中小企业提质降本、节能减排,最大程度增加利润。未来,这个平台还将以用户为中心再造业务流程,实现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服务,建立和消费者更紧密的连结。

  各类工业互联网平台整合各方资源,促进要素精准高效匹配,构建资源共享、共生共荣的新经济生态,正培育构建企业发展新优势。

  在奇瑞创业元老之一、奇瑞新闻发言人金弋波看来,企业深化创新变革,以用户思维和互联网思维打造平台和生态业务架构,是形势使然,更是主动作为。

  “奇瑞集团充分认识到,在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企业依靠传统领域、单一维度、单兵作战模式的规模扩张,无法抵御来自互联网公司、跨行业跨赛道对手的‘制空’打击,只有主动升维,才能拥有降维打击的制胜能力。”金弋波说。

  “全科生”

  ——面对“内卷”的汽车市场,奇瑞提出品牌向上、市场向外、技术向未来

  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局中,全球汽车版图正在重塑。驰骋于新能源的赛道上,中国品牌汽车正奋力赶超。

  星纪元ES、iCAR03、智界S7、山海L9、风云A8……自去年以来,奇瑞自主研发的一批新能源产品接连上市或全球预售。

  在纯电产品方面,作为汇集奇瑞塔尖技术的新能源“代表作”——星纪元ET,首批量产车已于1月中旬在芜湖奇瑞生产基地下线。这是首款通过中汽中心“NESTA六维电安全”技术验证的新能源SUV车型。

  在混动产品方面,热效率高达44.5%、百公里亏电油耗低至4.2L、最高综合续航里程1400+km、零百加速4.26s——得益于全球化的研发视野与标准,对于超能混动,奇瑞有自己的技术自信。

  首搭奇瑞鲲鹏超能混动C-DM的风云A8,于1月初上市前夕开启了“芜湖-深圳1400公里续航验证”,最终以实测满油满电1624公里的综合续航里程、最低馈电油耗3.48L/100km的表现,验证了奇瑞混动续航“反向虚标”的硬核实力。

  随着技术创新成果源源不断“下线”并应用到新产品上,奇瑞也一改往日的低调:未来两年内计划推出24款超能混动和15款高端纯电动新产品,迅速进入中国新能源汽车第一阵营。

  2024年,中国汽车行业进入了“生死时速赛”。

  对于车企来说,要在激烈的竞争和不断的洗牌中胜出,就必须在技术上保持领先优势。

  面对不断加码的价格战、“内卷”的汽车市场,奇瑞管理层达成共识:奇瑞要“卷”,就是卷技术、卷品质、卷服务,卷如何为客户创造价值。

  “奇瑞不参加价格战,我们只进行创新战、价值战,为用户带来新的价值。”尹同跃说。

  作为国内最早开发新能源汽车的自主车企之一,奇瑞从1999年就开始进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研发。迈入新能源时代后,奇瑞在深耕燃油车基本盘的同时,坚定把新能源技术和智能技术作为核心技术来打造,推进绿色转型。

  新能源、智能化正成为“技术奇瑞”的新标签。奇瑞集团依托“瑶光2025”前瞻科技战略引领,全方位布局火星架构、鲲鹏动力、雄狮智舱、大卓智驾、银河生态5大领域,实现了包含平台架构、芯片、高效混动发动机、氢能、无人驾驶等在内的19大核心技术升级,夯实领跑新赛道的实力。

  与此同时,面对行业的激烈竞争,奇瑞正积极转变单纯的“理工男”思维,打造能多维度思考的“全科生”。

  “从‘理工男’到‘全科生’,意味着要引入更多感性的元素。即除了技术支撑外,还要在产品、营销、服务等环节的工作中,更多地关注到用户的需求和感受,本质上是对企业与用户关系的重新理解。”尹同跃解读说,奇瑞就是要通过“产品创新、营销创新”,营造“理性+感性”的“全科生”形象,推动“技术奇瑞”向“科技奇瑞”转型升级。

  奇瑞集团提出,今年将继续坚持品牌向上、市场向外、技术向未来、产业向全价值链,持续稳固燃油、纯电、混动领域的全方位领先优势,继续超越行业增速,力争销量增长率再超行业10个到20个百分点。

  “奇瑞将继续坚持把技术做好,把汽车做好,把客户服务好,让更多的全球用户喜欢中国车、信赖中国车、选择中国车。”尹同跃说。

  再回头看“爆火”的奇瑞,貌似“黑马”,实则“老黄牛”,一切结果不过是深练内功、厚积薄发的自然而然。

  看起来毫不费力,背后都是拼尽全力。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389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