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

首页>地方频道>苏州>要闻

苏州筑牢未来产业发展人才根基

近日举行的2024未来产业创新发展交流大会上,苏州工业园区细胞和基因技术产业领域成功入选首批“未来产业先行集聚发展试点”清单。生物医药是未来产业的重要领域之一,园区自2006年播下这颗“种子”以来,经过十多年培育发展,生物医药类顶尖人才数占全国同类人才的比重达25%以上,集聚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企业超2000家,2023年产值超1500亿元,产业竞争力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未来产业关键在创新,首要是人才,未来产业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苏州明确提出发展前沿新材料、光子芯片与光器件、元宇宙、氢能、数字金融、细胞和基因诊疗、空天开发、量子技术等八大未来产业领域,苏州市科技服务中心关于“苏州加强未来产业创新型人才引育的对策研究”提出,创新型人才是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基础,要加快探索一条符合苏州实际的人才资源集聚之路,使人才成为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优势特色。

“苏州加强未来产业创新型人才引育的对策研究”项目成员苏州市科技服务中心副研究员魏晶介绍,从人才基础看,苏州人才总体规模全国领先,为未来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2023年,全市专业技术人员超246万人,93.4%集中在产业部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人员27.2万人,其中计算机、通信和汽车行业研发人员占比超三分之一。98%的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生物医药及大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人才占比分别为22.5%、16.4%、15.9%、12.1%。

同时,重大平台成为集聚人才的“强磁场”,苏州实验室、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全国重点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加快建设,中国科学院在苏州建设载体机构34家,占全国的20%,省级以上研发机构2558家,这些平台集聚了郝跃、干勇、柴之芳等一批院士(团队),以及全市54%的国家级人才、21%的省双创人才。

此外,产教融合发展持续强化。在苏高校围绕地方产业不断优化学科设置,2020年以来,苏州本科、高职高专院校分别新增专业50个和150个,其中45%集中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新能源材料、智能制造等新工科以及大健康等新兴领域。苏州大学未来校区是我国首个以“未来”命名的大学校区,目前,在苏高校与苏州未来产业相关的专业超160个。

苏州提供了全周期人才扶持政策,目前,姑苏领军人才创办企业3135家,超过三分之一成长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贡献了全市60%的科创板上市企业、70%的独角兽培育企业,培育了信达、旭创、迈为、长光华芯等行业龙头企业,有力推动了新产业、新模式、新技术发展。

研究表明,苏州创新人才虽然规模总量具有一定优势,但与引领未来产业的要求相比,与先进地区相比,人才整体实力和总体水平还不够,包括领军人才队伍规模不大、专业结构服务未来产业的能力偏弱等。

苏州如何加快为发展未来产业注入人才动能?“苏州加强未来产业创新型人才引育的对策研究”提出,促进校企融合、产教融合、学科融合“三种融合”,加强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包括鼓励高校院所联合龙头企业共建“未来技术学院”“特色产业学院”“创业学院”,畅通企业与高校院所人才流动渠道,探索建设未来产业产教科协同创新示范区,把专业建到产业链上,把课堂移到生产线上等。

同时,建强科创平台、壮大产业平台、建优孵化平台“三大平台”,加快吸引集聚顶尖人才。比如,健全青年科技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用好青年科学家发布制度,为培养战略科学家厚植人才基础;支持龙头企业、科研机构、优质运营机构建设面向未来的孵化器,推动未来产业技术创新与场景应用同步发展。

此外,突出“驿站引才”“赛事引才”“以才引才”这三种渠道,激发青年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优化人才引进支持机制,完善投融资支持机制,强化人才服务机制,营造人才优质发展生态。比如,建立与未来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人才选拔和评价机制,探索放宽第三代半导体等特定行业人才项目申报年龄、学历要求等条件,提升聚才竞争力。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867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