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

首页>地方频道>宁波>要闻

聚焦水下考古新进展 这两场研讨会干货满满

昨天,第三届水下考古宁波学术研讨会、第二届“港通天下”港口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宁波海曙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水下考古与专题展陈”和“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与技术”两个主题,展开交流和分享。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孙健全面回顾了中国水下考古从起步到成熟的过程,并对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展望。

“宁波‘小白礁I号’考古工作流程完善,包括考古调查、考古发掘、现场管控和后期处理,而且从科技考古的角度对沉船复原做了科学解读。”孙健说,“小白礁I号”考古工作为沉船考古和后期资源保护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范例。

孙健提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水下考古工作起步,历经30多年的发展,队伍不断壮大、技术水平日趋提升,已成为我国文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年9月,“深蓝宝藏——南海西北陆坡一二号沉船考古成果特展”在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开幕,在深海1500多米处沉睡了500多年的两处沉船遗址出水文物首次公开亮相。

“随着我国水下考古工作的不断推进,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的发现,尤为引人注目。”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馆长、副研究员辛礼学介绍,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货物数量巨大,超过10万件,而且品类丰富,档次高。

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翟杨以长江口二号沉船为例进行了研究分享。

“我们对瓷器和船货的研究水平,超过我们对古船的认识和研究水平。”翟杨说,长江口二号沉船的整体打捞为古船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接下来我们可能会做航路、船上功能分区等不同内容的研究”。

传统木板船由大量木质船板连接拼合而成,木板与木板之间存在拼缝,古人往往会使用艌料对其进行封堵,从而保证木船良好的水密性。

“从现代材料学的角度来说,艌料一般是由有机材料、无机材料及增强纤维共同组成的复合材料。古人则是通过经验的摸索,就地取材制作艌料。”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馆员沈大娲介绍,宁波“小白礁I号”所使用的艌料,与中国传统艌料的成分有非常大的差别。

沈大娲说,在沉船保护修复过程中,应该根据考古发掘的实物成分,决定修复材料的使用,“还可以通过和其他国家艌料的对比,印证古代中西方的交流”。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816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