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瑶莹
春耕备耕,科技赋能。今年,黄岩西甜瓜科创园区自主研发起垄旋耕开沟一体机,不仅让100多亩西瓜“站”上了35厘米高的土垄,增强了光合作用,还有效地激活了土壤的微生物,护卫西瓜茁壮成长。
近年来,我市持续开展新品种引进,推广高效配套栽培技术,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有效地助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提“农业新质生产力”,台州乘势而上,让技术创新与制度变革、理念更新同频共振,让农业新质生产力在广袤田野加速奔涌。
转“要素驱动”为“创新引领”。过去,台州杨梅产业高度依赖传统要素驱动——大面积种植、人工担挑和线下销售,受天气、运输、保鲜等技术掣肘,常面临落果率高、品质不稳、滞销等问题。如今,杨梅遇上数字化改革,大数据从“云端”进入“山头”,形成“杨梅产业大脑”,梅农可实时获取土壤、气象数据,实现剪枝、施肥智能化管理;伴随“数字脉冲磁场锁鲜技术”的应用,杨梅专机直飞的开通,物流和保鲜突破时空限制,网络营销的边界不断被拓宽,杨梅实现了从“靠天吃饭”到“数智赋能”的产业蝶变,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
以改革释放要素活力。玉环干江通过推行“村集体51%+村民49%”的股份众筹模式,将原本村集体收入不足5万元、村民收入低下的薄弱村,转变为以旅游产业为核心、村集体年收入超20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37645元的富裕村,为乡村振兴和城乡均衡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海岛特色路径。温岭大溪针对村庄房屋老旧、基础设施滞后、集体经济薄弱的现状,探索美丽乡村“片区组团”新模式,推动一二三产融合,村集体实现年增收近300万元。这些都充分表明,深化改革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招,以改革释放活力,集聚先进生产要素,激发农业农村内生动力。
以共同富裕为最终落脚点。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根本出发点,注重区域资源禀赋差异下的精准施策,如东北主攻黑土地保护技术,南方丘陵发展小型智能农机,因此要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农民需求,因地制宜地运用新质生产力发展成果和技术手段,推动创新型、可持续的产业项目落地,将产业先发优势转化为促进共同富裕的长效机制,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真正有吸引力的职业。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一场涵盖技术、制度、模式与人的系统性变革。只有技术创新、制度革新、各方齐心,方能真正释放新质生产力,实现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