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7月15日起,位于合肥市庐阳区淮河路上的李鸿章故居陈列馆开始闭门谢客,进行为期两个月的“美容”,对古建筑进行油漆修缮。消息发布后,吸引了很多市民关注。为何修?怎样修?什么时候修完?
自然原因损害严重
“拯救”行动迫在眉睫
7月17日上午,淮河路步行街热闹非凡。记者来到了李鸿章故居陈列馆,馆内工作人员正在门口向市民及外地游客解释缘由。
穿过前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几根木质立柱,残留的腐朽表皮稀稀落落,像鱼鳞一样一块一块地挂在木柱表面。“我手上的这块就是老木材,底部的就是1998年修缮时替补的木材。”李鸿章故居陈列馆副馆长邬玲玲折下表面的一块木皮,介绍了李鸿章故居陈列馆历来的修缮工程。
早在1998年 ,李鸿章故居陈列馆就曾进行过一次修缮。遵循“保护文物原貌”的原则,且建筑总体损害不大,当时的修缮主要是以填补木柱缺口为主。
在2006年的检修中,李鸿章故居陈列馆进行了一次油漆外部的涂抹保护。
然而,历经多年的自然侵蚀,这些留存了有百年历史的木柱终究“难承其重”。脆化、病害、腐朽,“有些年头”的李府,也迎来了近20年以来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油漆修缮。
邬玲玲将这一次的修缮称为“不得不做”的保护行动。“为了保护文物的样貌,我们并不会频繁进行修缮,这也是为了减少人工干预,”邬玲玲告诉记者,早在当时开馆之前,李鸿章故居陈列馆第一次开始修复时,就已尽可能地将能够留存的木头都保留了下来,只有到了真正没有办法使用时,才会进行维修与更换。
长年累月的风雨侵蚀下,木柱受自然原因出现不同程度损害,今年7月,李鸿章故居陈列馆决定,将秉承不改变文物原貌的原则,对古建筑进行油漆修缮。“如果不进行干预的话,对文物就不是一种保护了。”邬玲玲凝视着残破的木柱,表情严肃。
层层工艺
为护文物“本真样貌”
此次工程主要是由合肥皖韵装饰有限公司承修,工人年龄均在35岁以上,项目负责人吴其勇也已到了“花甲之年”。吴其勇告诉记者,现场的工人们都有着自己的“看家本领”,大家都参与过卫立煌故居、李鸿章享堂等古建筑的修复工作。
谈及修缮的整体安排,吴其勇说,整个工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大概花费20-30天完成。“第一阶段对大堂立柱和隔扇门窗进行修缮;第二阶段则对陈列馆立柱和隔扇门窗进行修缮;第三阶段则对淮系展馆的木柱、隔扇门窗以及水泥面进行修缮。”
工作开展后,李鸿章故居陈列馆内也响起了风吹树叶般的“沙沙声”。不少工人正蹲坐在木柱旁,用砂纸磨去表面的腐皮。用油漆重新对木柱、门窗等木材面进行保养维护是本次修缮工程的主要目标,但在重新上漆前,工人们还要对其进行地仗处理。
地仗,实际上就是古建筑的木基层,而地仗处理就是对古建筑木基层进行翻新的过程。
在一处木柱旁,一位工人力道均匀地用一把斧子砸砍着底部的木头,一道一道痕印,深浅近乎相同。“这并不会损伤木材,只是在通过砸砍的方式将底部基层全部处理,刷上油漆后,才能保留文物最本真的样貌。”在现场指导工人操作的项目经理吴云峰,向记者解释了这番操作的原因。
“毁旧填新”是这一步骤的重要目的。在往昔的修缮中,工人们同样会将木柱底部被水浸烂的部分砍除,直至露出原木部分后,再裹以四层以上的麻布,用于防潮处理。而此次修缮中的砍劈行为,也是如此。
随后,吴云峰又快步来到一块有着裂痕的木柱旁,用手轻轻按压着嵌入其中的一块木条,“对这种大的缝隙,我们就要用木条去填补,这种做法就叫做下竹钉。”
除此之外,为了尽可能地保护文物原貌,吴云峰还亮出了一块紫黑色胶体,“这就是虫胶片,”解释时,吴云峰晃动起了手里的材料,“虫胶片属于天然材料,它溶解后呈浆状,直接涂抹在修复好的立柱上,就相当于用传统的老方法刷了一遍新漆。”
由于虫胶片的溶解需要用酒精和明火进行处理,为了不在馆内发生意外,工人们通常会在合肥户外完成溶解,随后再提入馆内,对木柱进行上漆。而邬玲玲说,地仗工艺是比较成熟的一套修缮手法,“能够让木柱尽可能地恢复原貌。”
各个房间里,摩擦声,砸劈声传出,声音交杂,李府紧闭的大门里,正进行一场令人期待的“大工程”。
7到9月是最佳“美容季”
争取“十一”前开放
既然已经提早发现了建筑方面的问题,为何要定在这个节点开启修缮工作呢?邬玲玲用手指了指上方的天空,“这都是要看天工作的。”
原来,木材上漆就像是为其套了一个固定的防护罩,过湿或过冷的气候环境,都容易使内部的木材受到损伤。“春季常下雨,上漆会把水分锁在木材里,容易潮湿发霉;而冬季气温低,春季气温回暖后,木材也容易膨胀开裂。”综合下来,7-9月份便成为了修缮的“最佳时节”。
虽然夏季气候最佳,但邬玲玲却表示在修缮上仍然“留有一手”。“温度超过35摄氏度或者是遇到下雨,我们都会停止修缮,”她顿了顿,“要坚定保护文物的原则。”
在对李鸿章故居进行修缮过程中,邬玲玲也曾听到很多质疑。“文物应该是不可移动的!”“文物不应该经历重建!”邬玲玲理解他们的想法,但她也有自己的顾虑,“如果文物损坏到不复存在怎么办?”在她看来,任何文物都有一定的文化价值要发挥。只有经历修缮,还原原貌,才能让参观者了解到文物最真实的故事。
因此,在对木柱进行修缮过程中,计划将多余的门窗拆除,两个月内先行完成小楼区域,致力于将原本作为教职工宿舍的李府还原回最初的样貌。如果过程顺利,此次修缮将会在两个月内结束,争取在“十一”前后恢复开放。邬玲玲则称,届时合肥正处于游客高峰期,她盼望能有更多市民和外地游客来到馆内参观,“期待有更多人感受到这座建筑的魅力,以及合肥城市的文化风采。”
修缮之余,李鸿章书法展也将在馆内同期布置,并一同在十月时节展出。“届时大家也不仅可以看到李府的新样貌,也可以一睹李鸿章的书法风采。”邬玲玲说。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王书浒 王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