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

首页>地方频道>马鞍山>要闻

含山县解锁“生态密码”,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一条条清水河、一片片高标准稻田、一个个旅游新热点……秋日的含山美如画卷。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含山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实际行动践行“两山”理念,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环境持续改善,农业提质增效,旅游魅力凸显,有效推进了乡村全面振兴。

土特产成为“金饭碗”

10月24日,走进位于含山县环峰镇的含山大米科创中心,数字化平台大屏上正动态显示着水稻种植、土地管理、作物管理等栏目信息,含山县全域天气、大米种植面积和生产基地分布情况一目了然。从播种、插秧、收割到加工、装袋,含山大米的绿色生产可以全程追溯。

好山好水出好米。含山县地处江淮,沃野万顷,有着其独特的水稻种植环境,栽培历史悠久。当地培育出的“特产”大米,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5300多年前凌家滩先民的耕作活动,如今则是与江苏省水韵苏米研究院、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等科研团队深度合作的结晶。

2017年,“含山大米”品牌获得原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为让稻米事业发展更加绿色化、规模化、标准化,含山县启动“含山大米”绿色生产基地建设。按照地理标志质量控制技术和绿色标准,推广“稻米+紫云英”“稻+油”等绿色种植模式,应用机插秧、病虫害绿色防控、有机肥代替化肥等技术,实现绿色生产。

“围绕着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含山大米’绿色生产基地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安徽凌家滩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汤尚兵表示,在县域内陶厂、环峰、铜闸和运漕4个镇,通过引导农户加入,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不断提升基地的经济、社会、生态环保效益,至2024年,“含山大米”绿色生产基地面积已超10万亩,年产量3万吨,全年产值达3亿元以上。

古村落端起“聚宝盆”

来到仙踪镇六衖村,眼前山峦连绵、泉水潺潺,淳朴的民风、美丽的田园风光和古朴的建筑交织成画。漫步山间,石桥横跨溪流,屋舍错落有致,这里因房屋独特的垒石造型又被称作“石头部落”。

“我们现在看到的‘石头房’‘石头墙’‘石头路’,都是由山上页岩石垒砌而成。”含山县仙踪镇六衖村党总支书记张爱云介绍,六衖村依山傍水,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村民们用石头建房、砌渠、修路的原生态传统也保存至今,成为这里独有的人文特色。

打好“生态牌”,吃好“资源饭”。张爱云说,为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和生态旅游发展,近年来,六衖村先后投入资金6454万元,治理渠道,新建拦水堰,建设环湖步道、登山道,实施2300亩土地的退耕还林,森林覆盖率达到了84.5%。

依托优良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六衖村还因地制宜打造出石屋民宿、戏水沙滩、六衖村一号公路等文旅项目,充分发挥自然禀赋优势,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和生态保护协同并进的文旅产业融合之路。

如今的仙踪镇,山水、民俗是风景,也是产业。六衖村更是从2016年村集体可用资金不到5000元的贫困村,发展为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益156.14万元的“明星村”,入选了全省首批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名单,还先后获得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等荣誉。

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含山实践生动证明,生态环境好了,田园土地、湖光山色、秀美乡村就可以成为“聚宝盆”。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建立绿色低碳的产业体系,含山县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越走越宽阔。

记者 黄筱敏 通讯员 周桂军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507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