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业态层出不穷 产业链日益完整
浙江土特产越来越潮
清新芬芳的西湖龙井,饱满多汁的黄岩蜜橘,糯叽叽的文成糯米山药……一方水土孕育一方瑰宝,这些地道的土特产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
全省乡村“土特产”发展调度会暨高山农业高质量发展现场推进会日前在文成县举行。记者发现,一个个看似普通的土特产,正出现不少新变化。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支持打造乡土特色品牌。如何将土特产做成大文章,让大山里的“土”味越来越“潮”?
做足“特”,深耕差异化赛道
金秋十月,正是早熟文成糯米山药上市的时节。每天清晨,文成县雾中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糯米山药种植基地的负责人叶珏就和工人赶到山上的基地开始忙碌,抢抓晴好天气进行采收作业。
糯米山药是文成最负盛名的土特产。近年来,文成当地大力实施糯米山药产业“百千万亿”工程,即百个村、千人种、万亩田、亿元收入,推动糯米山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该县糯米山药种植面积超6000亩,总产值超1亿元。
深藏大山的美味,要想闯出市场,需要在“特”字上做足功夫。眼下,文成县借糯米山药入选今年省级标准化试点项目的契机,从种植、采收、分级、销售等方面入手,全链条梳理标准化流程,制定核心规范,建成全省首条具有SC认证的糯米山药鲜切速冻生产线,提升文成糯米山药的辨识度。
把土特产做大做强,打响品牌是关键。当一个个“土”味产品成为耳熟能详的品牌,便能激发出乡村振兴的潜力。例如常山胡柚诞生了一个大单品宋柚汁,进入餐饮渠道后一年卖出6亿元,80多款衍生品带动全县果品深加工占比超过40%,为农户带来收益。
深耕差异化、特色化,是土特产的必然选择。文成打造了“文品天成”区域公用品牌,采取政府主导的方式整合推动品牌运作,融合互动、构建“1+X”母子品牌矩阵。遂昌挖掘长粽文化底蕴,积极培育“牡丹亭”县域公用品牌,推出“牡丹亭”系列遂昌长情粽;仙居打造“仙居杨梅”区域公用品牌,品牌价值达30.07亿元,在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杨梅类中排名全国第一……
实践证明,土特产要彰显特色,必须因地制宜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产品上追求“错峰头”,在品质上追求“独一份”。
立足“新”,靠科技增强竞争力
杨梅是浙江竞争最激烈的水果品类之一,全省产杨梅的县(市、区)达70多个。今年夏天,文成杨梅火出了圈,销售到阿联酋、意大利等多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上,个头较大的杨梅单颗售价可达10多元人民币,一些顶级品质的杨梅每颗价格更是高达30多元人民币。
高品质杨梅离不开杨梅科技小院的技术赋能。科技小院依托浙江大学、浙江省文成县大健康产业联合研究中心,充分发挥产业专家和乡土人才作用,破解制约杨梅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难点,如保鲜贮运、机械化、数字化等,以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技术规范推广、科技成果转化等方式,打造绿色优质产品链条,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开发了一整套较为成熟的全冷链运输技术,新鲜杨梅保鲜时长从原来的7天延长至30天,为杨梅出海创造了有利条件。
“蜂蜜水不错,就是冲泡、搅拌有点麻烦,要是做一款可以即开即饮的蜂蜜水就好了。”文成县仙花谷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周光彬告诉记者,仙花谷的蜂蜜拿下了省“十大好蜂蜜”称号,为了让蜂蜜更好出圈,合作社在产品研发、设计和包装上花了不少巧思,上新了10余款蜂蜜和蜂蜜制品。其中,新品柠檬蜂蜜水主打年轻化和健康属性,打开瓶盖,只需轻轻摇晃一下,就能喝到一瓶现调的蜂蜜水。
延伸“链”,深度拓展新型业态
做强土特产,还需用敏锐的市场嗅觉、开阔的发展思路,探索打造乡村特色产业新业态。
“家人们,不要忘了用胶水给苔藓加强固定哦。”记者来到文成苔藓创意农业园,看到新农人王娜微正忙着做苔藓景观教学直播。她的抖音号“藓然娜娜”已有44万粉丝,是不折不扣的农播客大号。
浙江藓然农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常大君告诉记者,公司像“藓然娜娜”这样的自媒体账号有6个,粉丝量累计超200万,通过线上销售苔藓微景观,得到广大粉丝的青睐和追捧。
路旁的苔藓本不显眼,但从文成西坑畲族镇走出去的苔藓,却走上了绿植景观市场的大台面。除了直播吸粉,藓然农林公司还打造了国内首家以苔藓为主题的苔藓创意馆,吸引农户建设苔藓种植培育和昆虫繁育基地,同步打造创意农业馆、生物博览园,开展热带鱼繁育、苔藓微景观制作、昆虫标本制作、研学展览等集观光体验研学于一体的新型业态,拉近了土特产与年轻人的距离。
延伸价值链,深度拓展新型业态。从种杨梅卖杨梅,到生产杨梅汁、杨梅酒,再到举办杨梅文化节;从种植苔藓到直播卖苔藓,再到建设苔藓创意体验园;从糯米山药生产,到加工山药汁和山药糕点,再到中医药康养业态开发……聚焦小切口,发散出去、延展开来,将过去“原汁原味”的土特产打造成链条更完整、业态更丰富的“多汁多味”的土特产,多维度深层次实现增值。
“土到极致就是潮”,对于这句网络流行语,土特产是有发言权的。从挖掘开发乡土特色资源到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浙江的土特产,正越来越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