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

首页>地方频道>镇江>要闻

从戴庄讲起,生物多样性农业的故事越发精彩 ——镇江经济社会发展系列综述之三

桃红满枝,香甜可人。国庆假期正是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村冬桃上市的日子,老杜桃园的经营者杜富海这些天忙得连轴转,每天都要向游客介绍自家的有机桃、为下单游客细心包装。丰收,依旧是果园的主旋律。

和杜富海一样的有机农业从业者,已成为当下戴庄农业主力军。他们在“时代楷模”“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赵亚夫的一路护持下,依托整村生物多样性农业体系的打造,加入戴庄村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在土地里种出“金子”。记者了解到,戴庄村农民的年均收入从2003年的2800元涨至2023年的40000元以上。

生物多样性农业的热度在戴庄持续不减,为戴庄富民强村奠定起坚实的基础。

泥泞中出发,小康路越走越顺

2001年前,戴庄村是茅山老区典型的贫困村,人均收入不到镇江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穷,深深地印刻在老一辈戴庄人的记忆中。

就是在这一年,刚从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岗位上退下来的赵亚夫以一名农技专家的身份来到戴庄村,推广高效农业。

杜富海的父亲杜中志因为“穷怕了”,毅然在赵亚夫指导下拿出1.6亩地种植越光水稻,当年收获350余公斤,米价16元/公斤。尝到甜头的杜中志信念更加坚定,在赵亚夫指导下先后种植有机桃、草莓等,快步迈上奔小康的大路。

很快,越光水稻、有机桃、有机蔬菜等项目在戴庄村遍地开花。2006年,在赵亚夫指导下,戴庄村成立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当选合作社理事长,农民以土地入股,形成“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方式,实现812户村民全面覆盖。合作社统一品牌,根据产品特性采取包销、代销与自销相结合的方式,所得利润80%返给农户。

2012年年底,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不久,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序幕拉开。这一年,戴庄村人均收入达到1.8万元,率先实现小康。‌

2013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给赵亚夫出了一个课题:怎么做到不完全依靠国家补贴,农民也能致富?2014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镇江,再次向赵亚夫提出帮助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课题。

回答好习近平总书记的课题,成了赵亚夫的“执念”。对他来说,最佳答卷地在戴庄。

有机水稻是戴庄村的致富“金谷子”。赵亚夫首先联合村党委,对合作社进行机制改革,让更多农户能凭着劳动获取更多的收益。同时,限制流转面积,一户农民最多承包100亩地,让更多人能因种植有机稻米增加收益。此外,利用农机补贴统一购置农机具并成立农机服务站,让普惠农机服务遍布戴庄田野。 

赵亚夫还成功探索了“再生稻”种植模式,“一种两收”的再生稻开始在戴庄大面积推广,亩均收益从3500元提高至6000元左右。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戴庄村紧紧依托中央、省、市各项政策支持,推动有机农产品精细化、精致化、精品化发展,先后建成了大米加工厂、茶叶加工厂,推出小包装有机米、有机茶。

2018年,戴庄村引进社会资本成立土山土水生态农业江苏有限公司,建成占地1.5万平方米的农产品深加工厂,生产稻酒、米粉、粽子、年糕等数十种产品。戴庄村党委书记姚伟超自豪地说,2018年,村里有400多辆私家车,全村的农民人均年收入达到了 27100 元,人们常用“开车干农活,空闲去旅游”来形容戴庄村的富有。

生态中探寻,可持续发展越发喜人

如何做到既要经济效益,又要生态效益,还要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戴庄村坚持走的生物多样性农业产业体系就是答案。

戴庄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综合利用本村自然环境资源,把全村山水田林湖草看作一个“生命共同体”,营造绿色发展生态圈:第一层次是山顶陡坡上,初步形成“森林+野生动物”自然林业生态系统;第二层次是形成“经济林果+草+畜禽”有机农业生态系统;第三层次是坡塝上的梯田和山下的冲田实行一年两作,夏季种植有机水稻,水稻收获前套种绿肥紫云英、混播少量黑麦草,秋天至来年春天放牧鹅、羊,形成了“稻(菜)+草+畜禽(渔)”有机农业生态系统。从山上到山下,组合成全新的丘陵山区小流域有机农业生态系统。

截至目前,戴庄村的稻田中生存着130多种小动物,还多次发现野生娃娃鱼、野生猕猴等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生态环境效益正不断显现,2023年,戴庄村探索生物多样性农业被评选为“镇江市生态环境系统改革创新十佳案例”。

戴庄村还打造了“野山小村”“赵亚夫”等农产品品牌。2019年,“句容戴庄大米”被认定为地理标志农产品。“合作社与土山土水生态农业江苏有限公司签订1500亩越光水稻和600亩糯稻、200亩果品订单,帮助农民销售。2020年,合作社与南京盒马鲜生签订销售协议,合作社‘赵亚夫’牌农产品在南京市盒马鲜生11个店铺全线上市。”姚伟超说。

为了探索更多的可能性,戴庄村今年在白沙自然村以200亩左右土地尝试“稻鳖共作”。赵亚夫说:“一亩田只放50只小甲鱼,稻田里生物多样,能够给甲鱼、龙虾提供众多天然食品。这样操作后,亩均增收超1000元,再加上稻子的2000元,一亩田可以生产3000元的净收益。”

依托生态和产业优势,戴庄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加快向生产、加工、销售、流通及农业观光旅游一体化的三产融合方向发展。村里还建起了占地30亩的游客中心,让游客现场体验戴庄村种植的桃、葡萄、蓝莓、草莓、日本甜柿等果品,做到“四季有果采,月月有果吃”。

推广中普及,生态村遍地开花

2018年,省政府办公厅发文向全省各地推广“戴庄经验”。作为戴庄经验的诞生地,镇江坚持将“戴庄经验”作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生动实践和鲜活样本,按照省委、省政府在全省推广“戴庄经验”的部署要求,持续加大推广力度,不断放大“戴庄经验”示范效应。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兴农,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和生物多样性农业是“戴庄经验”的重要内涵。2019-2020年,我市采用绿色农业生产技术,推进优质新品种、绿色生态技术、生态农业模式、生态环保设施等示范推广运用,在全市建成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基地30个。

“2020年,我市在省内率先推行生态循环农业试点村建设,先后开展4个批次、51个市级生态循环农业试点村建设。每个村至少形成1项特色生态农业模式。其中有丹徒区水台村‘水稻-绿肥-鹅’生态种、养、加功能复合模式;句容市解塘村‘绿肥-稻鸭共作-秸秆还田’的立体复合循环模式;扬中市兴阳村‘秸秆-蚯蚓-有机肥循环利用’以农业废弃物为纽带的循环模式等。”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自2022年起,镇江在探索生态循环农业初有成效并有较为明确发展思路的前三批试点村中遴选了6个进行再提升。如今,第四批市级生态循环农业试点村的遴选正在进行。

我市还积极推动建设国家农业发展绿色先行区。其中,丹阳市在2023年入选第四批国家农业发展绿色先行区建设名单。同时,搭建“戴庄经验”镇江特色优质农产品展馆平台,实现线下展示、线上下单,为试点村产业发展提供全要素、全过程、全链条服务和支持。我市还积极组建镇江市亚夫科技服务团,强化产学研合作创新,推行“1+1+N”农技推广体系,切实推动绿色生态农业之路越走越宽广。(记者 周迎 通讯员 夏尉容)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843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