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传媒记者颜 彤
9月4日一早,仙居县田市镇水阁村“侨助工坊”的织布鸟车间里,缝纫机声此起彼伏,十几名工人正埋头赶制最新一批样衣。
在水阁村,提起“侨助工坊”,乡亲们都说好:“在家门口就能赚钱!”在台州各地,这样的工坊遍地开花。
这一切都离不开“侨”的力量。近年来,台州市委统战部在全省率先探索“侨助工坊”模式,汇聚侨胞侨企、归国留学生等侨界力量,高效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和剩余劳动力,为经济相对薄弱村架起“共富桥梁”,该项工作获评全省“同心共富”、全市“九富”最佳实践案例。
全域统筹谋划,打造共富矩阵
7月22日,在仙居,又一家“侨助工坊”成立!
至此,全市已建成“侨助工坊”98家,推动85家侨团(企)与86个薄弱村结对帮扶,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1.5万余人次,发放工资超过2.1亿元。
工坊建在哪?怎么建?在探索初期,解决这两个问题迫在眉睫。
为此,市委统战部汇聚市县乡三级侨务工作力量,全面排摸侨商(企)意向、来料加工产业、赋闲劳动力、闲置农房“四张清单”,综合考虑区域资源禀赋、项目适配度和群众需求度,确定工坊类型、数量和布局。
2022年底,仙居县水阁村率先成立田字号“侨助工坊”,引入来料加工订单超3000万元,辐射带动周边10多个村300多户村民实现就业增收。
首个试点运营成功后,市委统战部进一步细分工坊类别,探索建立“基础来料加工式”“侨企定向招工式”“电商直播带货式”“侨爱公益助残式”“共富基地辐射式”等五大侨助工坊助富矩阵。
其中,玉环就有2家“侨爱助残”共富工坊,为90多位残障人士提供就业岗位、生活照料、康复医疗、心理疏导等全方位服务。
全面畅通渠道,搭建共富桥梁
这些天,三门古松村“侨助工坊”又是一番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之前工坊影响面有限、市场竞争力不强,很难接到长期稳定的订单,质优量大的订单更是难上加难。得益于政府搭建的平台,我们和中国来料加工产业联盟协会建立了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工坊得以正常稳步发展。”说话间,经纪人陈济达又收到一条新订单提醒。“特别是现在有了这个数字化平台,我只要在手机上发布一下,自动就会有订单接进来。”
这便是我市创新打造的“侨助工坊”数字化应用场景。针对传统来料加工侨商、经纪人、村集体、农户四者之间的信息壁垒,该平台通过“一屏四端”,畅通侨企与群众需求,让双方资源实现有效对接。
这样一来,侨商(企)“有力使不准”、订单无法精准投放等问题迎刃而解,侨商化被动为主动,乡村也可以因地制宜,为村民匹配对口来料加工业务。在应用里,各方都可以精准办事。
自2022年8月上线以来,平台已有78家侨商(企)入驻,涉及服装加工、灯饰装配、电器件装配、工艺品加工等十多个行业,发布供求信息120多条。
全链提升技能,夯实共富根基
9月9日上午,50多位工坊经纪人即将开启新一轮“侨助工坊”经纪人培训。其间,他们将与义乌侨企代表、优秀经纪人面对面交流探讨,通过模拟实践、结对学习、集中培训等方式,提升业务管理水平。
精准对接侨商(企)所需与赋闲低收入农户所盼是“侨助工坊”发挥效能的关键。其中,经纪人起着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
菲律宾侨商、中国来料加工联盟协会会长周伟力是仙居县水阁村“侨助工坊”的技术和来料渠道总顾问经纪人,也是这里的第一位经纪人。
在他看来,一名合格的农村经纪人不仅要懂业务,还要善经营、会管理。这些年,在他的教导下,一个个经纪人成长起来,不仅能帮助村民规范操作,提升生产效率和品质,还从义乌、临海等地引进各类来料、来单业务,将订单输送到工坊。
去年,在他的牵线搭桥下,全市70余名经纪人赴义乌对接订单,与14家义乌侨商企业签订来料加工意向合作订单1.53亿元。
此外,市委统战部还聚焦专业技能人才和业务骨干,通过工匠帮带、组团授课、企业入驻等方式,加速工坊在农业技能、加工技术、电商直播等多领域的人才培育,有效保障人才供应与订单加工需求的“完美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