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营商环境,是保障市场竞争、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营商环境好不好,经济发展的数据最能直观体现。
2023年,普陀区区级财政收入实现154.43亿元,同比增长11.81%,连续三年实现两位数增长。智能软件、研发服务、科技金融、生命健康四大重点培育产业占区级税收比重达41.04%,较上年度提高了4.08个百分点,成为区域经济最强支撑。
再看“新春第一会”,作为观察各地“抓开局”的重要视角,普陀的重点再度聚焦营商环境:紧随上海发布优化营商环境7.0版行动方案之后,普陀推出了重点企业“服务包”2.0版,提质推进“惠企服务免申办”“品质服务承诺办”“普惠服务跨域办”“关联服务集成办”,助推营商环境再上新台阶。
3月1日,普陀又发布了新版区域营商环境行动方案。方案从对标世行改革、赋能企业发展、重点产业环境打造、营商干部队伍建设四个方面100条内容具体展开。
不难发现,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是普陀新春开局的重中之重,更是普陀锚定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题中要义。“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普陀正紧抓“中华武数”“半马苏河”“人靠谱(普),事办妥(陀)”三张名片,以更优营商环境回应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的明确部署,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
“中华武数”科创名片 吸引企业纷至沓来
良禽择木而栖。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营商环境,是各类市场经营主体投资兴业的前提。各类市场经营主体只有先进入市场,才有动力筹谋之后的经营发展。只有吸纳更多市场经营主体入市,形成千帆百舸之势,才能更好激发市场活力、增强经济发展动力。
普陀深谙此理。如何吸引企业纷至沓来?普陀区锚定区域四大重点产业广布局、细织网。“中华武数”科创名片实则是普陀吸引科技企业、发展优质产业的核心空间布局——“中华武数”四个字,分别对应区内四大创新载体:中以(上海)创新园、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武宁创新共同体、海纳小镇数字化转型示范区。
“中华武数”科创名片
“针对各个空间载体的不同属性、不同发展背景和特色,我们量身定制了不同的发展思路,从而有针对性的吸引企业,做产业培育。”普陀区科委主任李文波进一步举例介绍说,比如,在武宁创新共同体,这里集结了武宁路沿线辐射的2所高校、16家科研院所、近百家科创平台和近千家科技企业。
科创资源丰富集聚,但缺乏交流互动。“于是,我们政府出面牵线搭桥,为武宁创新共同体上的各类市场主体提供合作交流的平台。助力科技创新的‘前后端’成为产业合作的‘上下游’。”李文波介绍说。
比如,普陀区定期举办的“中华武数”科创集市,为企业提供“集成式”服务。区内企业蓝鸟科技就对这一创新服务形式交口称赞。作为一家中型科创企业,企业日前进入了业务拓展的关键时期,研发成本的上升、业务拓展的现实需求,都让企业亟需充足的现金流保障。
“没想到在科创集市现场,就有银行主动上门来为我们提供相应的服务对接。”张淑华介绍说,在区科委的支持下,银行还为企业的“科创贷”审批还开设了绿色通道,审批提速,不到两周,3500万元的授信额度就成功批复。“有了这个批复,我们就有底气了,抓紧去签新单!”张淑华和公司同事们都对新年的发展信心满满。
“中华武数”科创集市
在“中华武数”的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后简称“清华中心”)则有着另一番引育企业的发展逻辑和流量密码。2023年,清华中心共有23家科创企业落户,税收同比2022年翻了三番。2023年平均每个月,这里就引入了2家科技企业。仅仅2023年一年引入的企业数,就占据了清华中心成立以来引进企业总数的41%。
产业引育力厚积薄发的背后,是这里围绕“产业链”和“人才链”打造了一个双向疏通的科技营商环境。比如:中心依托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设立了集成电路平台。“平台成了我们沿着产业链做布局的基石。”清华中心主任助理周庆丰进一步介绍说,比如聚焦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上游的集成电路平台、人工智能企业,解决智能网联车的芯片和软件等相关核心技术,中游的底盘公司、整车全球总部,下游的大数据应用等相关企业20余家,在短期内都集聚到了清华中心。
“产业链”离不开“人才链”。为了更好地聚合产业持续发展的要素,清华中心联合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在普陀发起成立了上海清华校友活动中心。2023年签约落户普陀的砺算科技就由清华大学校友项目引育而来。落户普陀后,在区科委的支持下,与其他合作企业共同签署“元上苏河”新基建战略合作伙伴协议,协同推动普陀“元上苏河”元宇宙典型应用场景落地。
同样地,在“中华武数”的其他点位上,也渗透着营商环境优化的种种巧思:中以(上海)创新园先行先试,在全区首探资金先行拨付机制,借助中以(上海)创新园“中以联合研发计划”精准吸引优质初创企业,截至日前,园区以聚集中以两国等国际化合作项目、企业、机构163家,落地各类知识产权607项;海纳小镇数字化转型示范区以上海市首个数字广告园区为依托,聚焦数字广告产业谋篇布局,日前这里已经聚集了利欧集团、宣亚国际、剧星传媒、元隆雅图、飞书深诺等一批数字广告头部企业,涉及新媒体平台、MCN机构、整合营销平台等各领域。其中,年营收超亿元的企业已达22家。
“半马苏河”民生名片 扎根发展欣欣向荣
均衡便利的要素获取环境是市场经营主体投资兴业的基础。经营主体进入市场后,第一要务便是配置生产要素。人、财、地、物、技术等生产要素,任缺其一都会掣肘市场生产经营。普陀区以“半马苏河”民生名片为抓手,为企业扎根发展配置了便捷、全面的生产要素。
企业发展的核心是人才,留住人才的第一步,就是要解决人才“住”的问题。
今年元旦,普陀区和欣公寓“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正式敞开大门。98套窗明几净的公寓房间,一个个厨卫齐备、拎包入住、气氛温馨的二人间、四人间,为骑手们推出300个入住床位,仅需550至950元的支出即可拎包入驻,同时还能在公寓内享受到“篮球运动、休闲购物、文娱活动”等一系列服务。闲置厂房摇身一变,成为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让城市建设者的“安居梦”照进现实。“就像住进了宾馆一样,各方面的细节都太贴心了。”俞钦文是普陀区企业饿了么的一名蓝骑士,他难掩激动。
在普陀,骑手新家不是个例,而是可复制推广的有机样本。通过克服房源筹措难、资金匹配难、管理服务难等系统难题,普陀区将统筹全区各类房源,在2024年陆续为新就业群体提供累计1000张床位的“无忧安居”。比如,普陀区“西部乐巢—中岚居”大型保障性租赁社区项目也已投入开放运营,共计1352套精装租赁住房,15分钟内可达多个商圈,项目以优质的硬件、平价的租金,积极“破题”当前租房市场供给不足、租金高昂的复杂局面,为来普陀兴业发展的人才提供了安居新保障。
长风生态商务区内
不仅如此,围绕“半马苏河”的21公里蜿蜒岸线,普陀致力打造宜居宜业的产城融合新空间。“坚持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互动、同频共振,不断深化滨水和腹地一体发展,以生态活力聚创新势能,以民生为本绘幸福底色。”长风生态商务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一点,长风生态商务区的十年答卷给出了最好的答案:近十年来,累计实现税收约462亿元,面积从2.2平方公里拓展到12.3平方公里,绿色岸线不断绵延、繁花尽现……
合众新能源汽车就是落户长风生态商务区的一家头部企业,企业相关负责人回忆说:“企业来考察时,第一眼就被环境打动。”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高品质的空间载体、便捷舒适的公共设施、活力焕发的人文环境,吸引了哪吒汽车将总部扎根于此,更引入了阿里本地生活、360、嘉银数科等数字头部。
此外,随着桃浦中央绿地、武宁路快速化道路、苏州河岸线贯通等一系列重大工程的全面完成,近年来,普陀的绿化景观、市容面貌、交通出行等方面得到了明显改善。在此基础上,一批批高品质的空间载体也林立而起,成为了普陀营商环境中极富吸引力的组成部分。例如,2023年9月开业的鸿寿坊,给长寿路商圈带来了久违的热闹。通过两栋精品甲级办公楼和1.5万平方米的里弄商业结合,鸿寿坊沿袭了长寿路商圈原有特色,在海派里弄建筑与人本尺度中引入全新商业市集概念,构筑都市中独有的“精致烟火气”,并吸引了来自科技、贸易、传媒等不同行业的头部企业入驻。
上海苏州河半程马拉松赛
不仅如此,围绕“半马苏河”的空间载体,两岸丰富的文体资源也串珠成链,苏州河游船、上海苏州河半程马拉松赛等等文体活动轮番开展,拉开了人们乐享生活的帷幕,沉淀了在普陀干事创业的“小确幸”。
“人靠谱(普),事办妥(陀)”服务名片 投资兴业久久为功
除了生产要素配套的“硬环境”,营商环境的“软环境”效益也日渐凸显。这一点,创业干事的企业家最有发言权。
在普陀,“人靠谱(普),事办妥(陀)”,已成为企业家们耳熟能详的区域服务名片。围绕这六个字,普陀区持续打响服务品牌,深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建设,推动营商改革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
龙年新春开工首日,上海市召开2024年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并发布7.0版营商环境行动方案。普陀也同样在这天亮出高效为企服务新名片,正式推出“企业服务包2.0”免申办服务,打造“千企千面”的定制化政策服务,助力上海持续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推出“企业服务包2.0”免申办服务
普陀区内重点企业波克科技就通过“企业服务包2.0”播种了企业“生命树”,手指一触,惠企服务就一键精准送达了波克负责人的手机端:实现惠企政策“一键直送”、涉企事项“一键直达”、为企服务“一键直联”。“我们通过数据赋能,聚合企业发展全过程,生产经营全周期数据,为企业精准画像,进一步匹配企业可享受的优惠政策、事项和服务。”普陀区政务服务中心主任金岚岚介绍说。
在全市首推“一业一证帮办服务一件事”、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为企业定制“健康体检报告”……普陀区积极构筑用户为导向的政务环境,在全方位加强企业服务。据统计,普陀区目前推动政务服务“跑零次”事项比率达95.7%,“减时间”压减比率达93.1%,“即办件”比率达82.8%;同时在全市率先设立新办企业“一窗通”服务专区,新办企业网办率达到100%。2023年,普陀区新设企业数量位列中心城区第一,区级税收增速全市第一,这都是企业项目用实际行动给营商环境投出的信任票。
政务服务窗口
大小企业不仅要“引进来”,更要“留得住”“安下心”。为此,普陀在深化服务改革和政策突破上大胆尝试,以实实在在的举措回应各类企业成长中的诉求、助推企业发展中的项目,建立起牢固的“纽带”。
比如:2023年区规划资源局就通过长寿“24街坊”地块项目,在全市率先试点全程网办“交地即交证”服务。各下属部门环环相扣、紧密配合,通过跨前服务,线上帮办等手段将相关工作周期由一周压缩至一天。最终,项目主体弘澳置业有限公司在材料“零提交”、办理“零跑动”的情况下,“零时差”取得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不动产权证书。
“这次交地即交证,为项目早拿证、早融资、早开工争取了黄金时间。”弘澳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余雪峰始终对项目办理过程中的“普陀效率”印象深刻,“我们切身感受到了普陀良好的营商环境!”
除了政务环境、政策改革,营商环境更体现在点滴之处的精准服务,“人靠谱(普),事办妥(陀)”正在成长为普陀整体形象的大IP、金名片。普陀区逐步落实企业走访、“系主任”“班主任”“企业服务专员”等机制,持续开展政企沟通“早餐会”,做实做细企业日常对接服务,现已实现233个楼宇园区的全覆盖。同时,持续打好减税降费、助企纾困“组合拳”,结合大兴调查研究,做好各项政策的跟踪问效和优化调整,有效提高政策知晓度、匹配性、直达率。
比如,针对民营企业,普陀就特别研究制定了“以‘靠普’行动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十条举措”,有效激发了民营企业的活力。举措围绕强化党建引领作用、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助力企业发展成长、优化为企服务质效、加强政府宣传保障等五个领域,为全区民营企业提供了更有力度和温度的发展支持。
人人靠谱、事事靠谱、处处靠谱。普陀还致力于打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为企业提供公正、稳定、可预期的发展环境。自2017年中国政府透明度指数增加对全国县(市、区)政府的评估起,普陀区在这6年评估中均名列全国前三,其中3次位居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