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上的经济学,非常有趣。
如果把杭州地铁7号线看做x轴,在建的地铁15号线看做y轴,这一坐标系的原点,就是明星路地铁站,一个以“明星路”为站名的科创TOD。
十多年前,信息港在这里起笔建设,并从孵化器发展成为钱塘江南岸杭州首个省级特色小镇。一条明星路,承载了萧山半部科创史。青年们选择这里,不只是它的“地理”,更是因为它背后的“地理经济学”,承载着他们对未来的想象,因为它是一颗“星”,一颗汇聚科技明星企业、孵化未来行业的“明日之星”。
此情此景,“明星路 明日星”俨然成为信息港的地名IP,完成了从物理坐标到“精神坐标”的符号升级。这或许就是信息港的人文精神、产业价值与区域能量。
十年星光路,再启明日星。下一个十年,信息港从这一“精神坐标”再出发,隐喻着科创征途的无限未来。
“星”起点
“信息港”三个字,陪伴了青年创客们10多个年头,也成为很多人心中的“光”。
3月21日,萧山首届青年发展大会上,知衣科技的创始人兼CEO 郑泽宇献上了一场简单的TED演讲。“在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被评为Siebel Scholars(注:西贝尔奖学金),学成归来时,我一直在寻找能实现技术理想的沃土。这时,萧山就像一束光,闯入我的视野。”
通过5213政策,郑泽宇以第一名的成绩落地在信息港,便在萧山走上了AI 赋能服装行业的创业征途。他说,这里不仅有真金白银的资金扶持,更有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政策护航:从初创期租金减免到驻企陪跑员的温馨服务,再到产业化阶段资源对接,萧山用立体化的服务体系,托举着我们团队从20人成长到300人,连续四年入围杭州准独角兽企业。
显然,郑泽宇心中的信息港,是有诗意的,更有未来的。
现在,这束“星光”正在聚成“星系”。
2024年10月,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体制机制调整,信息港管理局正式成立,“信息港”至此实现了从产业园区到属地管理局的变革,也完成了从园区到平台的角色转变。光从区域面积看,它从3.04平方公里扩容为9.5平方公里。
这是信息港的改革新起点,也由此迈出了“再创业”的新步伐。
在信息港管理局局长莫佳佳看来,信息港提出“信息港再创业”这一口号,是沉淀过去十年的经验成果,携手创业伙伴和家人整装待发,重走创业路,开启新征程。
而这种角色转变在今年新春伊始就释放出足够的“高质量味”。比如明星路地铁站北侧一宗15.8亩的地块将打造信息港工业综合体一期,精准聚焦计算机、通信及电子设备等主导产业类型。
地处萧山城市核心区,信息港如何挺进“都市型工业经济”赛道?信息港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由国企开发建设,建成后招引一批产业定位高、税收标准高、产值贡献高的总部类新制造项目,来解决城市核心区存量工业用地极少、产业发展空间受限的问题,也进一步提升城市形态、产业业态和创新生态。
“星”赛道
经过十年建设,信息港围绕人工智能、生命健康、集成电路、新消费四大方向,已积累沉淀了很多优质产业。
下一个十年,信息港又会聚焦什么样的辨识度产业“星群”,让科创TOD越加星光闪耀。
答案或许是,AI+。
前不久,信息港行思无界科技得到了萧山区委书记的鼓励。这是一家专注于人形机器人领域技术与场景突破,致力于打造高质价比的通用具身智能本体的科技创新企业。比如他们打造的仿生鸵鸟机器人,是科技与自然的融合,可以说是一次“仿生奇迹”,未来可期。
事实上,在AI赛道上,信息港早已星光璀璨。知衣科技、一知智能等,奔竞在各自的“星”赛道上。而接下来,信息港的整个AI“星盘”无疑将一直以“无界思维”,打通整个产业生态体系。
信息港相关负责人表示,聚焦“人工智能+”赛道,信息港将集聚并培养一批行业领导的“人工智能+”企业,形成“百花齐放”的态势。
引育集聚“人工智能+”企业方面,深耕AI+医疗、AI+工业、AI+服装、AI+教育等细分赛道。
打造“人工智能+”创新高地方面,支持推进头部企业牵头整合科研院所、高校等建立AI+创新联合体、创新联盟,强化孵化器打造区域AI应用技术研发中心、成果转化中心、技术开源平台,同时积极谋划打造AI+产业交流高地。
打造N个示范应用场景方面,强化场景驱动创新应用转化,依托头部企业谋划建设一批在地化的应用示范场景,包括健康大脑、医院智能体、工业六感场景化方案、服装设计美学工厂、数智研学基地等,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
“星”坐标
当然,企业侧在勇攀登的同时,政府侧也在一路陪跑。
于信息港而言,“创新”是持之以恒的品牌和使命。未来,信息港将在坚持做好产业孵化、培育、扶持这一工作的基础上,突出“无界”这一创新品牌,做足做深“产业聚人、科创育人、服务暖人、社区留人”四篇文章,从而打造“无界社区、无忧服务、无限可能”的产业社区。
“无界”又是什么?是组织的无界、治理的无界、空间的无界、服务的无界和人才的无界。“总结起来,就是以无限的包容,让创业者们有家的归属感。”信息港相关负责人说,以“人才无界”为例,信息港正在打造人才项目陪跑服务,通过六个服务陪跑矩阵,做优人才孵化全生命周期。
聚焦到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信息港将围绕“1+5+N”模式,探索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港模式”。其中的“1”是一所知名高校中细分领域大咖级别教授,“5”是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所需要的资源要素,一支技术经理人团队+一个孵化器+一支创投基金+一个政策包+一套产业社区服务体系,“N”是围绕细分赛道孵化的若干创业团队。
值得一提的是,信息港将迈出关键一步,开启教科人一体化改革的新征程。接下来,将探索“场景牵动项目攻关,项目牵动平台共建、平台牵动招商落地”的科技招商新模式,鼓励更多“专精特新”企业在加速器建立企业研究院、研发总部等。
“我们希望,每个创业者,都是信息港的坐标系。”信息港相关负责人说。此时此刻,信息港再创业的叙事,再回到“明星路 明日星”。从明星路,向星辰海。下一个十年,信息港显然要培育更多“明日之星”,这里也将成长为钱塘江南岸重要的科创TOD“星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