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

首页>地方频道>滁州>要闻

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滁州样板”

日前,记者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滁州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2—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于近日印发实施。《规划》以滁州市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为基础,落实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战略布局和滁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布局,提出滁州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明确本次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的修复分区、重点区域、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

《规划》是“十四五”时期及至2035年指导市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的总纲领和空间指引,是实施滁州市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依据。根据《规划》,到2035年,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重大工程全面完成,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维护,重点区域生态问题得到解决,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基本形成,治理体系和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完成,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高品质的城乡人居环境全面塑成,美丽宜居、安全健康、绿色低碳的“美丽滁州”基本实现。

据悉,滁州市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区和江淮丘陵地区,地势西高东低,地貌类型多样,土地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禀赋,自然保护地和其他重要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区域等分布较广。统筹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对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山水人文相融的人居典范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构建“一岭、三脉、多廊、多点”生态保护和修复格局

《规划》坚持保护优先、恢复为主,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问题导向、因地制宜,系统修复、建管结合,创新机制、完善制度的原则,围绕筑牢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优先保护重要生态空间、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和完善生态保护修复机制等四大方面谋划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总体布局。

《规划》突出自然地理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连通性,充分发挥山脉、水系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支撑作用,在市域范围内构建“一岭、三脉、多廊、多点”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总体格局。

一岭为江淮分水岭集中连片山体生态保育区,以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为主体的区域绿地,发挥生态脊梁和生态屏障作用。三脉是淮河、滁河、池河三条主要水脉,以河湖水系为主体的生态廊道。多廊主要是三级生态廊道,包括已有的清流河、白塔河、来安河、濠河、襄河等生态廊道,以及联系生态屏障(江淮分水岭)、各条水脉的生态廊道。多点主要是重要山体、湖泊、水库等生态源地为主的生态节点,包括凤阳山、高邮湖、女山湖、花园湖、安徽老嘉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安徽滁州白鹭岛森林公园等。

实施生态系统修复四大类重点工程

《规划》以生态保护修复格局、生态修复分区、生态修复重点区域为指引,提出生态空间生态系统修复、农业空间生态系统修复、城镇空间生态系统修复、生态支撑体系等四大类重点建设工程与主要任务。

其中,生态支撑体系建设工程,《规划》要求,依托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整合野外科学观测数据、森林资源清查调查数据库等定级专项数据库、野生动植物调查和重点地区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数据库等,完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修复功能模块,开展生态状况评估预警和生态系统模拟演替,全面提高生态保护和修复的信息化支撑能力。

同时,完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监管系统,充分响应具体修复工作中的实际需求,建立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一个库、一本账、一张图”,理清家底、明晰格局;并提供项目管理、综合评价、监测预警等应用模块,从立项、规划设计、预算、实施、验收、管理等方面对项目进行全生命周期精细化监测管理。

因地制宜优化提升生态服务功能

《规划》充分衔接了《滁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滁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规划,对全市生态系统现状、目前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等进行了全面客观分析和分类系统梳理。通过问题识别,划分全市生态修复重点区域,包括生物多样性维护重点区、矿山修复重点区、河湖生态修复重点区、森林质量提升重点区、耕地质量提升重点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重点区、城乡人居环境整治重点区,并明确主要任务。通过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筑牢“江淮分水岭”在江淮地区重要生态地位。

记者了解到,国土空间保护和修复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一项整体性、系统性、复杂性、长期性工作,必须顺应新时代要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科学谋划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总体布局,系统指导生态修复行为,以维护国土空间的生态安全,优化提升生态服务功能,为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滁州样板”提供重要生态保障。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25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