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医疗分科的不断细化,专科、专病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护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我市涌现出越来越多在临床护理领域中具有完备的理论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勤于思考、善于创新且能向患者提供高质量护理服务的高技能护理人才,成为助力我市医疗高地建设的“关键变量”。让我们走进各大医院,看看这些加速崛起的护理行业“新动能”如何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高学历 护理学博士是怎样炼成的
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如今,护士的工作不只是“打针发药”,越来越多的高学历护士在临床一线担当重任。
“你去读博士图的是什么?”这是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CCU病区副主任护师涂文怡读博归来后最常被提及的问题。作为第一批赴国外读博士并学成毕业的护士,涂文怡说看到了自己和护理学科发展更多的可能性。
随着医院临床学科发展壮大,收治疑难复杂患者的比例越来越高,护理的难点、痛点增多,一系列关于患者的迫切需要和临床护理实际问题亟待解决。“尤其是作为CCU病区护士,面对的都是急危重症患者,在工作的第9年,我愈发感觉到思维有局限,怎么做才能让患者的预后和住院体验更好一点。”
为此,她远赴重洋经历了三年的护理学博士生涯,毕业回国后,她将新的知识成果源源不断转化到临床工作中。“CCU的患者没有家属陪伴,很容易产生无助和抗拒心理。”涂文怡认为,护士不单是执行医嘱,还要诊断和处理人们患病后引发的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反应,通过护理技术解决相关问题。去年三月,她作为牵头人之一开展“基于浙南待客文化视角下围CCU期患者住院体验”项目,让护士走近患者,专人跟踪服务,从患者入住前介绍监护室,到患者转普通病房,全流程专人指引,让患者能有更安心、更放心的体验。
“医生和护士是‘战友’,当医疗同伴大踏步向前发展,如果我们护理的能力跟不上,谈何携手同行?”在心脏重症监护室,用最新技术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体外膜肺氧合、心脏搭桥、移植、瓣膜手术后的患者护理,需要护士懂外文、能查阅相关国内外文献和最新护理进展,看得懂各种指南、听得懂商家培训,“非常需要我们与时俱进的能力。”也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下,越来越多的护理人员加入到自我提升的队伍,肩负起护理高质量发展的新使命。
善创新 发明专利让临床受益
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里,护士不仅拥有专业的护理能力,还是创新发明家。护士长周莹就是其中的代表。
在日常工作中,她练就了“发现问题的眼睛”。例如肝硬化、肿瘤等患者容易引起腹腔积液,治疗上通常通过腹腔穿刺并置管引流腹水以降低腹部张力或协助诊断。但往往出现引流口渗液的现象。为减少液体渗出,以往需要用纱布按压等方式,一天要更换七八次,留置管期间渗液还会导致胶布脱落,“不仅影响患者体验,还会有感染、意外脱管的风险。”
这种问题该如何解决?周莹首先考虑到文献资料,但是网上搜索了众多方案,问题仍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于是经过了不断实验和头脑风暴,他们创新使用了软注射液塑料小瓶子和无菌贴膜,软瓶的圆柱造型和弹性瓶身可以很好地压迫止液,根据这一发明科室成功申请“腹腔穿刺置管术后防渗漏装置及其创口压堵器”专利,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改良,落地转化,经测试,该项技术不仅帮助腹部穿刺患者减少渗液,预防感染,促进愈合,防治并发症,对降低患者费用、减轻护士工作量也有很大帮助。
去年,温医大附二院设立了一支10余人创新小组,作为组员之一,周莹带领科室成员每个月分析讨论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方案,并申报十多项专利。在她看来,发明创新不仅满足了患者的个体化需求,还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让就医体验越来越好。
勇尝试 研究课题转化成治理效能
高质量发展需要大批高技能人才,如何更有效进行护理行业人才培育,数字化是一条必经之路。在温州市中心医院护理部主任徐约丹的牵头下,2021年,一款护士培训考核系统在企业微信上线。
每年年初,平台会发布一年培训计划,随后每月推送培训考核安排,护士在手机端即可线上关注培训时间,提前安排好本月计划。“当月计划推出后,护士就可以通过手机‘点单’的方式,选择所需要学习及考核的内容,甚至可以‘选座’,灵活安排自己所需的时间地点,方便护士学习。”
通过数字技术,培训在医院三个院区线上线下同时展开,每场培训后,利用信息化技术出卷考核,避免了纸质考核出卷、统分占用的时间与资源,不仅如此,后台还能精准收集护士培训时间、参与程度,导入管理软件,生成成长动态,便于培训管理。
该项目设计过程中,同时申报了国家级产学研项目,于2023年通过专家评审立项。“这一成果将进一步助推我们改善课题研究,转化成人才治理效能。”徐约丹表示。目前医院有近70人的科研团队,邀请科研大咖定期指导培训,武装科研头脑,更好地服务临床实践。
勤思考 理论学习永远在路上
SCI论文作为国际核心论文,是评价学术领域科研水平和论文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也是相关专业人士迈入学术界本领域高门槛的一张凭证。在温州市人民医院关节外科副护士长赵锡珍看来,成功发表SCI论文如同一次“升级打怪”,用科研巩固护理质量改进的成果,并助推护理质量再上新台阶,是她参与临床科研最大的动力。
对于临床护士而言,撰写和发表护理SCI论文难度不言而喻,需要作者在护理领域有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的学术内容,“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提升自我。”赵锡珍说,在医院中,护理团队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需要和医生、麻醉师、康复师等紧密配合,通过不断的临床实践和学科交流,推陈出新改进治疗和护理方式和方法,促进患者更好、更快、更优地恢复健康,并走出护理发展的特色之路。
在国家提出“加速康复”理念之后,赵锡珍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理论与该院护理关节置换病人的快优康复模式不谋而合,结合临床实践申报了《基于ERAS理念人工髋膝关节置换快优康复模式构建》,通过该项课题研究并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期刊论文1篇。在ERAS理念指导下,通过术前、术中、术后一系列流程改进、全面的健康教育和指导,大大缩短术前、术后禁食禁饮时间和卧床时间,确保每个膝关节、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术后24—48小时内实现下地行走,大大提高患者术后康复锻炼的自信心理,减少并发症发生几率,实现加速康复的理念。
做学术研究仿佛会“上瘾”,平时上班没时间,赵锡珍就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逐个攻破难题。目前她仍有2篇SCI期刊论文在投。在赵锡珍的带动下,科室的科研与学习氛围很浓,她希望能借助科研打开新的大门,更好地为患者服务。(记者 李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