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加快建设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是党中央赋予上海的重要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根据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对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提出一系列新使命、新任务、新要求。本报推出系列理论专版,深入探讨与建言加快推进“五个中心”建设、奋力交出“五个中心”建设新答卷。
金融强国目标的提出,既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巨大机遇,也对上海打造国际金融中心升级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需要坚定信心、持续努力、抓住机遇、应对挑战。
关键核心要素
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是金融强国的核心要素,对加快建设金融强国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金融强国应当基于强大的经济基础,具有领先世界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同时具备一系列关键核心金融要素。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就是其中之一,对于实现金融强国目标至关重要。
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于金融强国的重要性主要基于金融中心的基本特征,即金融要素资源的集聚和辐射特征。
金融中心是金融要素和金融资源集中集聚程度高、辐射效应强的中心节点城市或地区。根据金融资源集中、集聚、辐射的范围和程度不同,可以区分出国内金融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两大类。其中,国际金融中心又可以细分为国际区域性金融中心和国际领先的、一流的金融中心。
在信息化、数字化时代,金融中心已经从过去主要是有形的物理要素资源形态集中集聚,到现在越来越多成为一种有形和无形要素资源相互融合的集中集聚。除了资金、机构、设施、人才外,还包括强大的信息、数据资源的集聚与科技的运用以及对于其他传统要素的赋能。同时,金融中心又是金融市场制度、规则和标准的核心平台,具有很强的引领性。
金融中心的地位不是永久不变的,金融要素资源集聚度最高的就是国际一流金融中心。同时,开放程度是金融中心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国际金融中心是开放程度最高的金融中心。开放的金融市场和生态体系,一方面可以在更广的地域、领域集聚和配置金融资源,另一方面可以减少金融要素资源集聚流动的阻碍,进而发挥更强大的辐射力。
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于金融强国的重要性主要基于金融中心的综合功能,即市场定价、资源配置、风险管理等功能。
一是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具有强大的市场定价功能。通过广泛的、多元的金融市场参与者行为,金融中心具有相当大的金融资源交易、流动体量,进而产生金融资产估值定价功能。过去,主要是对传统的资产进行定价;现在,还要注意对新的金融要素进行定价。
二是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具有强大的全球资源配置功能。国际金融中心不仅配置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金融资源,还会参与和主导国际金融资源配置,在全球性的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重要引领作用。
三是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具有强大的金融风险管理功能。一方面,可以为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提供风险管理的工具和服务;另一方面,可以为金融资源集聚和辐射的连续性、可持续性提供保障,防范化解非系统性和系统性风险。
要进一步看到,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是金融强国的核心支撑与重要标志,在金融强国需具备的系列核心要素和强大的金融体系中发挥十分重要的综合性、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
比如,强大的货币是金融强国的核心要素之一。目前,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美元是较为强势的货币。美联储的决策可以影响全球金融市场,一个核心的因素就是有全球开放程度最高的国际金融中心支撑美元货币的强大。
又如,强大的中央银行需要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所具有的金融市场来有效传导货币政策;金融机构如果无法通过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做资源组合、资产配置、流动性和风险管理,也就难以持续经营;强大的金融监管也需要金融市场体系和国际金融中心提供有效配合;对于强大的金融人才队伍而言,国际金融中心本身就是金融人才的集聚之地。
纵观历史,全球金融强国的兴衰演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就是国际金融中心的替换过程。当年,英国强大金融实力的形成就与伦敦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密切相关;后来,美国取代英国成为全球金融第一强国,纽约国际金融中心以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有力地支撑了美国在全球的金融资源配置能力。
新要求 新任务
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
一是围绕高质量发展,发挥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创新引领作用。
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来说,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既是重大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从发展到高质量发展,既是发展主线的继续,又是发展要求的提升。一是发展引擎的转型,从过去的传统优势到科技创新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加快发展科技金融;二是发展方式的转型,从过去注重经济增长到更多关注可持续发展,注重环境生态,注重城乡、区域、不同社会群体协调发展,必须做好绿色金融、养老金融、普惠金融;三是发展要素的转型,从传统要素转向传统要素和新要素的融合发展,必须做好数字金融,以支持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并为提升金融体系服务水平赋能。
二是推进高水平金融开放,发挥配置国内国际金融资源的重要平台作用。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际经济金融体系发生深刻变化。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成国际一流的金融中心,与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增长中的地位提升相匹配,与中国建设金融强国的目标相适应。更高水平金融开放是更高水平配置国际金融资源的基础,高水平配置国际金融资源则是实现一流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目标的必然路径。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不仅要配置国内金融资源,还要在国际层面和世界格局中发挥资源配置的平台功能。一方面,将更多更广范围的金融资源集聚到上海,并通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全球金融市场实现要素资源的辐射和配置;另一方面,支持中国金融机构金融服务走出去,为境内企业出海提供好金融服务,进而形成国内国际资源的交汇和联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人民币的交易和定价中心,还应当在高水平配置国际金融资源的过程中进一步支持人民币国际化。
三是加强金融制度和金融文化建设,发挥在打造一流金融发展生态中的高地作用。
完善健全的金融制度和厚植优秀的金融文化,是金融发展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应当围绕国家战略试制度、探新路,着力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制度型开放。
从国内来看,金融体系面临深刻转型,需要在金融制度建设上作出调整,为金融体系转型提供制度支撑;从国际来看,数字化和绿色低碳发展对金融服务提出新课题,主要经济体都在争取新领域金融制度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要在促进金融交流、合作、互动中发挥平台作用,以浦东新区和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开放为引导,以长三角为腹地,对标国际一流标准和最佳实践,并立足中国实际,着力强化制度型开放,增强规则、规制、标准和管理等制定参与度和影响力、引领性。
金融文化是金融发展的重要基础。上海是金融中心,也是文化重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应当更加聚焦金融文化软实力建设,处理好文化与金融文化、传统金融文化与现代金融文化、西方金融文化和中国金融文化的关系,打造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促进金融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金融文化。
还要看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已取得较大成就,进入向更高水平迈进的3.0版本时代。但对照金融强国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以及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新任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仍有短板。
从总体上来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体量较大,但“体质”有待增强。目前,上海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金融市场、机构、基础设施、产品体系,股票、债券、期货、黄金等市场规模位于世界前列。然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在金融服务效率、金融体系韧性和抗风险能力、全球金融资源配置水平等金融中心综合功能方面还需深化和提升。
从服务领域来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服务新兴领域的能力有待增强。当前,科技创新、数字化和绿色低碳发展的浪潮催生新的竞争与合作,如科技金融、绿色金融、金融科技等。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应当积极抢占新赛道、争创新优势。
从集聚和辐射范围来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国际化程度有待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作为国家战略,从提出伊始就不断开放、不断推进国际化。虽然在中国境内,国际金融机构在上海的集聚度较高,但国际资金资本在上海金融市场的配置比率偏低,在国际金融制度建设和国际金融治理方面的影响力也有待提升。更大力度、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开放,对于上海而言依然任务艰巨。
从体系结构来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资本市场功能有待增强。资本市场融资和投资发展不平衡、投资功能不足制约资本市场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扩大直接融资比重。
从发展方式来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质量引领有待增强。目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市场体量、资产规模、资金供给等方面,大体仍是规模数量驱动的逻辑;在市场参与者质量、人民币资产定价与配置、制度型开放等质量引领方面,还有提升空间。从数量驱动转向质量引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面临发展方式转型的一系列考验。此外,在金融文化、金融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做大做强。
五个发力方向
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1.0版、2.0版的基础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3.0版应当在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数字化、绿色化方向积极发力。
一是市场化。
发挥市场在配置金融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3.0版的重要任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主要特点和优势就是金融市场体系完备,通过深化金融要素市场改革,不断提升金融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功能。资本市场通过注册制改革,在发行、定价等方面进行了市场化探索。下一步,需推动注册制走深走实,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市场融资与投资良性互动。同时,促进金融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交易所市场与银行间市场、场内市场与场外市场、金融市场与新要素资源市场(如知识产权市场、碳市场、数据市场)的有效联通与互动,破除各个市场存在的不当壁垒,推进金融统一大市场建设。
要探索强化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价值发现、流动性管理、资源配置、风险管理核心功能,畅通金融要素资源与实体经济的高效循环,为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提供高质、高效、安全的市场化资源配置机制与高质量的金融服务。
二是法治化。
法治化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3.0版的重要基础。近年来,上海金融法治环境建设成绩斐然,金融执法体系逐步完善。在此基础上,应当根据新要求、新任务不断完善与国际对接的金融法治监管体系和现代化金融系统风险防范体系。
具体而言,在推动国家层面制定相关政策指引的基础上,有必要完善金融监管规则,修订《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3.0版赋能;积极参与国家金融监管和金融法治立法,提升上海金融审判的专业化水平,推进国际化仲裁和调解机制建设。
此外,可以依托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在法治监管、金融开放政策上的先行先试,着力推动“监管沙盒”等前沿技术和创新模式的突破,以资金跨境自由流动、离岸金融体系和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的构建为重点,建立国际一流的金融风险管理和压力测试体系。
三是国际化。
国际化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3.0版的重要标志。新形势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应当着力补足国际化短板,聚焦重点领域和环节,实现更高水平开放。
第一,金融市场开放与金融制度型开放。在扩大金融市场开放的同时,更重视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的基础性、引领性作用。这是国际金融中心在全球竞合中的制高点。
第二,金融局部管道式开放与金融全方位开放。在“陆港通”“债券通”等管道式和局部式开放通道的基础上,进一步统筹金融开放与金融安全,探索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离岸和在岸统筹等全面开放领域的突破。
第三,金融传统要素开放与新型金融要素开放。数据要素作为新型金融要素和新质生产力要素,其跨境流动是金融开放的重要内容。新形势下,要在数据跨境流动分类分层监管框架的基础上进一步明晰数据分类、细化规则规定,进一步明确监管要求和管理措施等。
第四,配置国际资金资本开放与配置国际资产开放。伴随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越来越多的资金资本向中国集聚,但国际资产配置功能仍然不强。目前,还没有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外资企业在上海资本市场上市。新形势下,要进一步提高国际资金资本在上海金融市场的配置比例,逐步发展与强化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配置国际资产的功能。
一方面,稳步有序吸引优质境外公司到境内上市和发债,扩大人民币对国际资产估值定价。另一方面,推动新型国际金融资产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配置,如数据资产、知识产权等。搭建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是一个重要抓手和实现路径。
第五,“边境”开放与“边境后”开放。在“边境”开放吸引资金、资本和金融机构进入后,为其提供“准入公平”“监管公平”等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监管环境对于进一步提升国际化程度显得日益重要,应当得到更多的重视。
四是数字化。
数字化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3.0版的重要资源。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的快速发展及其在金融领域的运用,金融机构形态、金融行业业态、金融体系生态已经或正在经历重构,金融数字化成为新的赛道。伦敦、纽约等领先的国际金融中心都在积极谋划,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也需尽快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
比如,围绕加强国际化支付清算、金融算力共享等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和开放应用场景,推动金融科技、数字化底层技术迭代,完善金融数据跨境流动,推动数字人民币和虚拟资产领域创新,推动金融科技、数字技术对金融市场、金融产品和服务、金融机构、金融基础设施、金融监管的持续赋能,推动金融五篇大文章的融合发展,形成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金融产品创新领域的“上海标准”。
五是绿色化。
服务经济绿色低碳转型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3.0版的重要内容。随着碳中和碳达峰成为全球共识,很多国家都在积极发展绿色金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3.0版应当进一步提升金融绿色化引领作用和国际绿色金融枢纽地位。
第一,加快推进碳市场建设,从定价、各类市场参与者、金融工具等方面扩大市场容量、提升价格有效性、提高市场流动性。同时,建立碳市场与碳排放权投融资之间的良性循环。
第二,积极推动与国际接轨的绿色金融标准研究和推广,完善绿色金融分类方法、界定原则、覆盖范围、产品信息披露标准,推动试点绿色金融产品通用基础标准、绿色金融服务标准、绿色信用评级标准。在绿色金融标准制定方面,形成符合国际标准的“上海声音”。
第三,鼓励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尤其是转型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丰富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绿色衍生品等,推动绿色金融支持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配套发展。以绿色、转型金融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延伸,推动包括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在内的可持续金融体系的建设和能级提升。
形成更强合力
对标金融强国建设目标和服务高质量发展新任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3.0版还需在以下四个方面形成更强合力:
一是改革与开放双轮驱动。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历程表明,改革开放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动力和引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3.0版需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来集聚更多发展资源。
深化改革就是以服务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大金融市场深层次改革力度,在金融市场制度建设方面迈出更大步伐,为高水平开放建立更坚实的基础;扩大开放就是基于更高水平的开放,为配置国际金融资源、提升国际化程度开拓更广阔的空间,为进一步改革提出新的要求。
二是市场与政府有效协同。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市场和政府双轮驱动,这也体现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体制优势。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也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好政府在发展规划制定、制度体系建设、基础设施完善、金融监管有效、营商环境优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进而形成市场和政府有效协同的体制机制。
三是金融与科技互动融合。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放眼全球,科技和金融的互动融合是大势所趋,金融中心必然是金融科技中心。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3.0版应当以科技和数字化为引领,以金融市场的科技化、数字化转型来提升服务高质量发展、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全面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全球竞争力、影响力。
四是金融体系与发展生态良性循环。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3.0版离不开良好的发展生态,需要市场各方、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金融强国目标需要强大的金融体系,强大的金融体系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3.0版建设既要有更强大的金融资源集聚,也要有更优化的金融发展生态。实践证明,更多金融资源需要更好的金融营商环境,更好的金融生态会吸引更多的金融资源。二者互相促进、良性循环,不断夯实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基石。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执行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