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的“尺子”,唯有紧握在自己手中,方能拥有更多的话语权、竞争力。
在长三角地区,当你购买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脑时,是否有注意到外包装上有“小树”形状的绿色产品标识?
一个简单的“小树”标识,是“长三角标准”互认的生动缩影。规则、标准在这一活跃的市场区域内流通、“互认”,把消费者与市场紧紧联系在一起,涌动着活力满满的“经济浪花”。
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自动驾驶技术不断推广、电子证照跨地互认……从一个“小树”标识流通放大到长三角全域更宽维度,无论是区域合作、经济互通,还是服务相融,规则走向统一成为其“一体化”的鲜明特点,度量标准的“长三角尺子”越来越被认可。
一滴水珠的轨迹,可以折射江河的奔腾。截至2024年3月,使用“310”号段的长三角区域统一地方标准已达23项;40类电子证照在长三角地区可跨省域互认;依托国际标准化长三角协作平台,已发布的国际标准达16项……不断厚积的数据,浓缩着“长三角标准”的集成水平。
在全球化和区域化交织的当下,长三角地区推动制度共建、标准“互认”,促进地方标准从各自握“尺”走向“整齐划一”,在打通区域内“任督二脉”的同时,也为推动“长三角标准”走向世界,提升城市群国际竞争力增添硬实力,正让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标准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纽带,也是全球范围技术合作和产业协同的通用语言,是制度型开放的重要内容。也正因此,“标准”这一市场的“通行证”,向来都是国际市场争夺的焦点。从一域走向全球,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绝不是简单的板块相加、区域组拼、物理结合,而是制度、机制、规则的深深融合。
眼光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站在长三角望世界,开放和包容的性格进一步被放大。从成立国际标准化长三角协作人工智能专业平台,在智能化赛道上做坚定的先锋者;到接连举办“国际标准化讲坛”等特色活动,鼓励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促进国际贸易的便利化……让世界更加听懂“长三角语言”,长三角地区不断迈出“标准出海”的新步伐。
“长三角标准”走向世界,带来的是其在国际标准化领域话语权和影响力权重的提升。绿色生态、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创新产业……如今的“长三角标准”不仅度量“三省一市”,更延长触角,不少可“量”世界。
比如,“土生土长”在长三角的“自动驾驶道路测试安全风险评估技术规范”,如今被瑞典哥德堡引用;参与国际市场程度深的“上海胶”“上海金”“上海油”“上海铜”等“上海价格”的国际影响力也日益提升,愈发成为国际产业链头部企业在跨境贸易中的定价基准……国际“参照系”瞄准长三角,也让这一区域在更宽领域掌握国际话语权。
长三角之“变”,“点睛”着我国区域联动发展的成功之道。
长三角何以“量”世界?背后是国际视野的一步步打开,联动格局的不断重塑。
拥有全球视野,地方可“跃龙门”。打开长三角“全景”,摊开世界地图,我们发现,“长三角标准”与国际市场的联系和互动愈发密切,正推动越来越多的“中国标准”走向世界。
“长三角”不仅是中国的长三角,更是世界的“长三角”。然而,世界很大,标准很多,只有不断放大“全球视野”,以“众人划桨开大船”的胸襟乘势而上,才能拥有更多的国际话语体系,让“长三角标准”走向世界更多角落。
“长三角标准”闯天涯,绝非坦途,每一项规则、标准的推出,背后是实力的交流,话语权的争锋,挑战不可谓不小。
比如,面临着国际标准化协作与对接的挑战。尽管“长三角标准”漂洋过海,被越来越多的国际标准所引用,但与国际先进标准相比,仍存有一定距离。
还面临着如何进一步提升国际“认可度”的难题,地方标准逐浪世界蓝海,“地方刻度”度量国际,如何让国际市场“心服口服”,关键还要技术过硬、质量占优,长三角地区还需持续创新迭代,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协作,推动本地标准与国际标准更深层面互认和对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标准是“货真价实”的竞争力。长三角只有持续放眼全球,有力推动规则流通、标准共建,打造更多经得起市场检验“全球标尺”,才能在国际范围内进一步提升其影响力和竞争力,让长三角之“长”度量更广的全球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