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

首页>地方频道>镇江>要闻

前隍村,红色基因融入血脉

烛光划破黑暗,小村见证历史。

新四军无名烈士墓 资料图片

冒着淅淅沥沥的冬雨,记者1月19日来到丹徒区宝堰镇前隍村,穿过村西前隍村北55号的前厅,迎面是三间黑瓦粉墙、榫卯木结构的正屋。屋前两侧各竖立了一座大理石碑,东侧为镇江市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碑,西侧纪念碑上,“新四军一支队司令部旧址”的鎏金大字,诉说着那段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

点燃苏南抗战烽火

1938年6月15日,陈毅率领的新四军第一支队冒雨挺进苏南敌后,司令部就设在前隍村丁家祠堂内,财贸银行、电讯室、战地医院、食堂、枪械所等分设在农民家中。

“黄梅天,到天明,村里村外都是兵,有的睡在屋檐下,有的困在看瓜亭。白胡子公公胆子大,开门出来细打听。一听眉开眼也笑,来了抗日新四军。”悬挂在司令部旧址墙上的一首脍炙人口、朗朗上口的民谣(顺口溜),真实反映了新四军初到前隍的情景。

新四军军纪严明,对老百姓秋毫无犯,很快赢得了老百姓的信任。宝堰知名富商张浩明得知后,非常佩服陈毅等领导的新四军,主动让出屹立在通济河畔的怡和酒行给陈毅等领导同志办公,从多方面支持新四军抗日。

为打击日军嚣张气焰,鼓舞人民群众的抗日信心和决心,新四军继先遣支队著名的韦岗战斗后,相继开展了夜袭新丰车站、夜袭句容县城等战斗,机动灵活地打击敌人,在敌人心脏地带插上了一把尖刀。

陈毅在宝堰生活和工作期间,广泛发动和组织民众,在前隍村举办了两期东南青年抗日训练班,训练学员约300名;积极开展统战工作,约见管文蔚、争取纪振纲、动员樊玉琳、启发巫恒通、收编许维新,积极推动他们参加抗日,为茅山抗日根据地的形成发展提供了足够的人力资源。

1938年7月7日,陈毅在怡和酒行主持召开镇江、句容、金坛、丹阳四县各界人士代表会议,筹备成立四县抗敌自卫委员会。这是在我党我军领导下成立的一个带有准政权性质的组织,填补了地方管理上的空白。

9月10日是镇、句、金、丹四县抗敌总会正式成立的日子。日军得到消息,调动2000余人,兵分五路来犯。在陈毅司令员亲自指挥下,老二团主力凭借华山制高点猛烈阻击,毙伤日军30余人,粉碎敌对我茅山根据地的第一次“扫荡”。第一支队司令部旋即移驻溧阳县前马附近的宋巷里。

新四军在前隍的两个多月时间里,打开了敌后抗战局面,在茅山地区站稳了脚跟,为茅山抗日根据地的形成发展奠定了基础。因而,宝堰镇被史学家称为“江南抗战第一镇”,又被人们称为“茅山抗日根据地的革命摇篮”。

红色热土映照初心

新中国成立后,丁家祠堂改作前隍小学。小学迁出后,上世纪八十年代,原丹徒县政府将该房修缮如故,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虽然新四军在宝堰驻扎时间较短,但前隍村在很多新四军老战士、老同志心目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多年来,很多老同志重返前隍,回顾战斗岁月,畅叙革命友情,重温初心使命,关心老区发展。

1984年12月,新四军老战士、开国上将,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叶飞,晚年回忆当年在江南前隍等地的抗战岁月心情激荡,亲笔题写“新四军一支队司令部旧址”,托人送到这里。老区人将叶飞将军的题词刻在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部旧址院内石碑上永久存放。

2008年5月,当年新四军老二团二营营长,原昆明军区司令员张铚秀将军,不仅亲赴宝堰新四军四县抗敌总会纪念馆和前隍村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部旧址重温与参观,还提笔题词“腾飞”二字,希望茅山革命老区早日实现腾飞,群众的日子早日红火起来。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陈毅元帅之子陈昊苏、陈丹淮也先后来到宝堰和前隍,追忆父辈们抗战到底、保家卫国的献身精神。

新四军官兵与前隍村民结成的深厚军民鱼水情,至今仍为前隍村民津津乐道。“80多年过去了,现在想起来仍然很幸运,是新四军的医生救了我一命!”今年92岁的前隍村村民、退伍老兵丁祥义回忆说,1938年夏天,6岁的他胸口长了一个脓疮,红肿化脓,连续几天发烧,新四军医生给他做了切除手术。正是源于对新四军的感激之情,丁祥义于1951年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如愿当上了卫生员。

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在前隍村村头有一处迁建的烈士墓,大理石墓碑、汉白玉栏杆,卧碑上摆放着鲜花,附近有一口“新四军小塘”。两名新四军无名烈士长眠在这里。

1939年1月,新四军某部夜袭宝堰至荣炳公路,与日寇发生激战,撤退时两名新四军小战士牺牲于村东的水塘边。在原烈士墓地旁结屋居住的凌秀英夫妇,每年春秋祭扫,从不间断。上世纪80年代初,经凌秀英建议,村里将烈士遗骨易地重葬。虽然离住处远了,但她仍乐此不疲。凌秀英坚持每年祭奠无名抗日英雄的事迹被发现后,她先后荣获“中国好人”“第五届江苏省道德模范”等十多项荣誉。2020年1月29日,109岁的凌秀英去世后,她的后辈们坚守承诺,接过了守护英烈的接力棒。

尊崇革命先烈,激发奋进力量。镇江市宝堰实验小学退休老师、今年79岁的前隍村校外教育辅导站站长丁须凤说,1984年前隍村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部旧址挂牌以来,每年的6月15日,附近的新四军老战士、老同志和当地干部群众都相约来到这里,纪念和缅怀新四军的丰功伟绩,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近年来,虽然新四军老战士先后辞世,但他们的子女和更多年轻人接力前行。

前隍村也是红色故事的富矿。去年宝堰老少故事团拍摄了微电影《新四军到前隍》,让红色故事宣讲入脑入心。

“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把红色基因代代传下去。”前隍村党委书记张超表示,前隍村是宝堰镇革命历史和红色文化的发源地,这是历史赐予的宝贵财富,也是开拓未来的丰富资源和不竭动力。村里现已提出建设“绿色生态前隍”的新目标,将围绕绿色健康、文化旅游规划,重点发展旅游农业,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合理开发当地资源,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记者 方良龙 王竹华)

视频制作 方良龙 王竹华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206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