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

首页>地方频道>南通>要闻

农业小白变身新农人 贡献乡村振兴新力量

眼下,小麦正处于返青阶段,也是春管的关键时期。近日,大公镇噇口村的“新农人”蔡伟和工人们一起,忙着给地里的小麦施肥。

蔡伟在手机软件上轻轻点了几下,两架满载肥料的无人机就依照预设航线,稳稳飞向麦田上方。快速且精准,每一处麦田都均匀地洒上了适量肥料。

播撒完一片区域后,蔡伟抬手看了看表,转头笑着对工人说:“要是以前人工施肥,这么大一片地,得花上几天的时间,现在用无人机,效率高太多了。”几人言笑间,种田的工作,轻松且愉悦。

蔡伟是位“90后”,父母都是农民,他从小见识过太多父母不分昼夜在田间干农活的艰辛。随着父母年纪增长,体力大不如前,蔡伟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回乡种田的想法在他心中逐渐萌芽。

中国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蔡伟觉得:“年轻人种田有很大优势。我们对新事物接受快,能快速掌握新技术,给现代农业带来新活力。”

2017年,在上海学做木工的蔡伟回到了家乡噇口村,和父母一起成立了海安福寿家庭农场。25岁的蔡伟成为了一名农场主。

农场刚成立,蔡伟就和传统农民的思路不一样。他投资了200多万元,购置了各种机械化农机设备,还建起了一座谷物烘干房。有了这些设备,蔡伟能种更多地,承包的土地从最初的300亩,慢慢增加到现在的960亩。

尽管自小在农村长大,对种田并不陌生,但要论实际操作,对缺乏实践经验的蔡伟来说却是个不小的挑战。

“刚开始,我自己在网上找教程学,后来市农业农村局的专家定期来查看庄稼长势,我就常常向他们请教,学到了很多最新的农业知识。”每次遇到问题,蔡伟都会积极向农技人员寻求帮助。

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蔡伟对田间的农业知识早已非常熟悉,从一个“农业小白”,变成了经验丰富的“新农人”。

小麦与水稻轮作种植,经过多年发展,蔡伟的农场规模越来越大。2024年,农场产值280万元,纯利润60万元,常年用工50人,固定用工6人,发放工资13.39万元。

这样的成果,不仅让蔡伟在家乡的土地上站稳了脚跟,更以实际行动证明了新时代农业发展模式的可行性。他为村里的乡亲提供了工作机会,带动了家乡经济的发展,成为了乡村发展变革的有力推动者。

去年年底,海安福寿家庭农场成功申报2024年农业科技展示场所项目。在中央财政资金的补助下,蔡伟投资40多万元,新购置了一台带有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轮式拖拉机、一台全喂入式联合收割机,还引进了稻麦新品种。

新拖拉机使用完后,蔡伟把它停在农场仓库,仔细清理上面的泥土和杂草。“这台拖拉机是我的好朋友,操作简单,效率还高。”他拍拍拖拉机说。

“今年,我打算再买一台拖拉机和一台插秧机,提高生产效率,进一步降低人工成本。”蔡伟心里有清晰的计划,他知道只有不断提升农场的机械化水平,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有优势。

“农村要兴旺,得有一大批有热情、有知识、有创意的年轻人加入。我不算‘领头雁’‘主心骨’,只是乡村振兴路上的一个‘追梦人’。”蔡伟说。

目之所及,广袤的麦田绿意盎然,茁壮生长的麦苗在春风中轻轻摇曳。而蔡伟,这位乡村振兴路上的“追梦人”,正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对现代农业的热爱与担当。

谈及未来,蔡伟表示,将脚踏实地、扎根基层,把智慧与汗水挥洒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持续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让家乡的土地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603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