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树新风 汇聚民心促振兴——谢家集区杨岗村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调研
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强化党建引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日前,记者来到谢家集区孤堆回族乡杨岗村走访,在村文化广场,村民吴娜指着文化墙上“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等移风易俗宣传画,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们村现在是省级文明村,不仅村容村貌干净整洁,而且大家的思想观念变化很大,相互攀比、大操大办的现象少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已经成为了新风尚。”吴娜告诉记者,村里成立了老支书调解队,大事小情他们都热心参与,现在村里的邻里矛盾少了,村容村貌美丽了,乡村文明和谐了,大家伙儿的心思也都聚到产业发展上来了。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杨岗村以党建引领精神文明建设,组织村里德高望重、群众信任、有代表性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少数民族代表,组建了“老支书调解队”,通过“理论宣讲+矛盾化解+志愿服务”三维联动,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绘就出了一幅乡风文明、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理论政策进农家,文明新风润心田
老支书调解队创新打造“乡村大讲堂”“上门送学”等宣讲品牌,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转化为方言土语,通过入户走访、大喇叭广播等形式,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针对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队员们还带头签订了《移风易俗承诺书》。
调解队创新性以手抄报的形式展现杨岗村精神文明风貌,每月对宣传栏进行更新,宣传党的政策、村内好人好事和日常工作,使群众了解村情,积极参与支持各项工作,营造了村内团结和谐氛围。同时,老支书们重点对杨岗村的好人好事做了记录,结合村内志愿者积分兑换物品的制度,每做一件好事计4分,1分可以置换价值2.5元的生活用品,年底统一兑换,有效激发了村民主动做好事的热情,带动了村民主动学习,提高文明素养,杨岗村先后获得了“安徽省级美丽宜居村庄”“安徽省森林村庄”等荣誉称号。
调解纠纷促和谐,共建共享新家园
2023年,两家村民因占用宅基地产生纠纷。老支书调解队利用人熟、地熟、事熟的优势,采用情、理、法相结合的方式,与双方当事人进行“面对面”“背对背”的沟通,一次调解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四次,经过充分的沟通和调解,最终让纠纷得到了有效化解,双方当事人握手言和。
针对农村出现较多的土地宅基地、婚姻、养老、邻里矛盾、交通等纠纷问题,杨岗村创新打造“老支书调解队+法院联建”机制,以乡情法理融合赋能基层治理,老支书调解队发挥人熟、地熟优势,以“拉家常”方式进行疏导,法院精准解读法律关系,强化调解权威性,实现“案结事了人和”。老支书调解队和法院还协同开展法律培训,将法治理念融入日常调解,既化解矛盾又普及法律知识,调解队成立以来已累计化解纠纷26起,村民法治知晓率达90%以上,推动“依法办事”渐成新风尚,为移风易俗注入法治动能。
志愿服务暖人心,发展经济助振兴
身着红马甲的老支书志愿服务队成为乡间流动风景线,今年以来,志愿服务队已开展环境整治、安全宣传、交通疏导等志愿服务80余次,带领村民开展农药袋回收公益活动,回收农药袋共计50余万个。更令人欣喜的是,调解队还发挥人脉资源优势,与合肥市利马土特产有限公司签订了30亩的紫薯种植收购合同,实行订单式生产,带动村民种植红薯、紫薯等,年产量45吨,集体经济收入也从前年的36万元跃升至去年的55万元。
“老支书调解队不仅是‘灭火队’,更是文明新风的‘播种机’。如今村里正在总结调解实践中的经验故事,将通过道德讲堂、文化礼堂讲给更多人听,使孝老爱亲、邻里互助的新风尚在春种秋收中扎下深根。”杨岗村负责人汤本良向记者介绍:“杨岗村将进一步加强党建引领,不断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全面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做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记者 苏 强 通讯员 江晓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