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首页>地方频道>上海>要闻

市慈善基金会成立30周年座谈会上 慈善事业践行者生动诠释何为慈善

  记者 周楠

  “一年3000元,对于愿意伸手帮别人的朋友们来说,应该不至于构成太大的经济压力吧?但却可以拯救一个小朋友,给他一个未来,甚至改变他的人生轨迹!有一个家庭因你的些微付出得以摆脱困境。”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手拉手结对助学”的受益人、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护士胡晓敏动容地说。

  昨天,在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成立30周年座谈会上,包括胡晓敏在内的4位上海各界参与慈善的优秀代表进行了交流发言。作为慈善事业的践行者,他们诠释了慈善的定义:它就像一道烛光,善良的人点亮它,它就欢快地燃烧起来,还给人们以光明和希望。

  传承与回报

  99岁高龄的爱心老人蒋孔悌的女儿代表父亲进行了讲述。

  蒋孔悌夫妇开始助学,缘起2010年的一个星期六,他们在《解放日报》上看到“手拉手结对助学”活动,被汶川地震灾区困难大学生的报道深深触动,当即决定要帮助这些孩子完成学业。

  星期一一大早,蒋孔悌夫妇就乘公交赶到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在市慈善基金会办公室里,他们看了好几遍孩子们的简历,每一个孩子都想帮,但是因为手头资金有限,只能先帮汶川地震中受灾的9名大学生和1名来自江西省的孤儿学生。

  回到家里,他们始终惦记其他未资助的孩子,过了半年,他们再次来到了慈善基金会,选择了15名贫困大学生作为资助对象。一个月之后,他们向儿女借了钱,又资助了15名学生……

  就这样,从2010年至今,蒋孔悌夫妇每年都会来基金会捐资助学,资助金额已超百万元,资助学生超过130人,实现了他们在有生之年结对学生达到一个“连”的心愿。

  “看到每一个孩子在我们的帮助下成长、成功,让我们感到十分满足,这是他们对我们最大的回报。”这就是蒋孔悌夫妇最朴素的想法。

  对此,胡晓敏深有体会。她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几乎是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在妈妈经历了一场大手术后,家里的经济状况跌到了谷底,她的爸爸不得不向社会发出了求援。通过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手拉手结对助学”项目,张宽甫爷爷向她伸出援手,助她于水深火热之中。

  2005年,胡晓敏完成学业、踏上工作岗位后,家里开了一次家庭会议,主题就是传承与回报。要做一个和张宽甫爷爷一样的人,把这份沉甸甸的恩情传承下去,也像他一样去帮助困难之中的人。如今,她和丈夫每年去基金会的时候都会带上两个孩子,希望她们能把爱心传承之路走下去。

  行动与担当

  “我出生于奉贤区农村,对农村的艰辛和农民的期盼有着深刻的体会。”上海柘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前任董事长陆仁军说。

  自20世纪90年代起,上海柘中集团在助力乡村振兴、扶贫帮困、支持教育、改善医疗条件以及西部对口支援等方面,累计捐款捐物超过2亿元。2011年,又在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奉贤区代表处设立了“柘中慈善关爱专项基金”,至今已累计捐赠专项基金3945万元,成功实施了66个慈善项目。

  2023年,上海柘中集团还积极参与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孝亲敬老”项目,计划在柘林镇的每个村落捐建一座村级老年护理点,以提供更贴近乡村老年人生活需求的养老服务。首期预算捐赠金额1500万元,目前,首批三家村级老年护理点已陆续完成建设与装修,以期有力推动农村地区养老服务的提升,让老年人在熟悉的田园环境中享受幸福晚年。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闵行区代表处会长祝学军介绍了闵行区孤独症援助关爱项目。他说,经过六年探索,闵行区已实现一批援助帮扶政策落地、一套实体服务平台建设、一个慈善专项基金设立、一支专家团队赋能、一系列服务标准和指引研究、一系列公益品牌活动,这“六个一”的全面推进格局,基本形成了闵行区孤独症援助关爱体系。

  今后,闵行区还将在“社—家—校—医”社区化支持、孤独症养护专区建设、家庭支持赋能、职业支持、随校就读等难点重点工作上继续挑战,扩大慈善公益平台作用,推动孤独症援助关爱多元融合高质量发展。

  “听了四位慈善优秀代表的讲述,我深受感动和鼓舞。”获得第十一届上海市“慈善之星”称号的市政协委员俞庆榕告诉记者,慈善事业是一项充满爱和责任的事业,每一个小小的举动都可能产生巨大的影响,每一份爱心都能传递温暖和希望。自己今后将继续投身慈善事业,用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让爱心的种子在更多人心中发芽。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798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