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

首页>地方频道>南通>要闻

如东县高标准农田绘就增收“钱”景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如东县坚持“建管用养结合”理念,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三年行动,量质并举推进高标准农田“十百千”示范工程,全年新建高标准农田1.63万亩,改造提升9.84万亩。让曾经的低效田、撂荒田变成了稳产高产田,绘就增收“钱”景。

以建设夯实丰产“耕”基

在洋口镇洋口村,已建成43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内,5个种植主体专业经营,放眼望去,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配套齐全,不仅利于农业增产,也可以大大减少受灾损失。

2023年,洋口村被列为数字农田建设、先建后补、耕地质量建设、生态农田建设、“十百千”示范工程建设试点村。此后,全村全面推行“两先、两后”建设模式,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与高效利用无缝对接,做好村民思想工作和安置工作,百分百完成示范区土地流转和迁坟工作。土地平整的同时,洋口村还大力挖掘后备耕地增产潜力,把过去荒废的沟塘和零散新溢出的约500亩土地都变成了“新的粮仓”,电灌站、防渗渠、现浇暗渠、农桥、生态排水沟、涵闸、农田林网等设施也一并配套到位。2023年,全村建设高标准农田4300亩,为全村粮食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据了解,2023年,全县通过组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公共空间治理试点、增减挂钩、占补平衡方式,共摸排出土地流转溢出集体面积47307亩,从“巴掌地”“废沟塘”到一亩地流转费上千元的“高标田”,资源的整合带来了土地面貌的改变,更充盈了村集体的“钱袋子”,总计增加了4700万元集体收益。

以管护涵养建设成果

“两边的杂草要清理干净,后期大型收割机进出带出的泥土大家也要按照门前‘三包’原则负责到位,这些都是要纳入积分考核的……”在大豫镇大同村25组田埂边,村党总支副书记张卫兵正在检查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的常态化管护。从2021年以来,这个村已经陆续建成了高标准农田8600亩,几乎实现了全村耕地的全覆盖。建成后,土地流转给20个大户,在全村形成稻麦、西兰花、桃梨为主的特色种植体系。

“结合公共空间治理,我们也把建成的高标田的管护工作纳入其中。老百姓还是很有干劲的,毕竟流转的是自家土地,管护好了,每年的流转费也是相当可观的!”张卫兵坦言,无论是积分制政策的激励,还是与公共空间治理相结合,都是将农业经营者纳入管护的一种手段。

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不断推进,智慧监测、无人驾驶等现代化技术也得以融入农业生产经营当中,实现了省时省力,也提升了产出效益。在被不断赋予新内涵的当下,维系好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果,不仅是维系好土地连片、道路畅通的表象,更应该充分保障施肥、浇水、田间管理、灭虫、收获等现代化管理技术的顺利推进。因而,除了肉眼可见的表象维护,为适应规模化、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等新需求,还需要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过程监管,压实各地质量管理的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

此外,如东县还定期开展高标准农田清查评估,推动高标准农田“上图入库”,实时更新、动态监管,要求县镇两级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20元/亩的专项资金用于建后管护,鼓励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直接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并总结推广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经验,实施掘苴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

规模化绘就振兴图景

近日,走进关口村1200亩蔬果种植基地,郁郁葱葱的瓜藤长势茂盛,这边工人们正忙着整枝,那边已成熟的包菜地里,收割、装载,几十名工人忙得不亦乐乎。看着眼前的情景,关口村蔬果种植基地负责人阚映霞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阚映霞介绍,原先他们家只是当地的种粮大户,随着全村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推进,她手里的地越来越多,可供选择的品种也越来越广。2021年她又通过村里的产权交易平台流转了600亩地种植果蔬,如今,她不仅种植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还种植西瓜、香瓜、西兰花、甘蓝、辣椒、包菜等经济作物,收入也是越来越可观。

横跨栟茶镇江安村和兴凌村,农场主王钱勇经营着7200亩土地,悉数种植稻麦。凭借着高度机械化和丰厚的种植技术,大大提升了传统作物的经济效益。

从关口村的1200亩蔬果基地,到栟茶镇钱勇家庭农场7200亩稻麦种植区,再到大豫镇全镇万亩特色蔬菜及瓜类种植面积,规模化种植成功的秘诀之一,必有良田沃土这一核心基础。作为农业大县,如东县聚力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高标准农田覆盖率超80%,达到“灌排设施配套、土地平整肥沃、田间道路通畅、农田林网健全、生产方式先进、产出效益较高”的吨粮田标准,以扎实“耕”基托举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而好的“耕”基,也为现代化的作业技术提供了用武之地。

在掘港街道十里墩村“无人化”新型合作农场,动动指尖,机械自动作业,是这家“无人化”新型合作农场里常见的一幕。农场配置收割机、平地机、植保机等10多台无人农机,通过“云端”管理,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作业效率。春耕期间,农场200亩核心区首次实现了“耕种管收”全流程无人化,搭建起以智能农机为核心、农场综合管理大数据平台为依托的数字化无人农场应用场景。农场所在的掘港街道,以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为载体,近年来通过集成应用新一代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农业信息技术,推动无人农场、数字农场建设迈出可喜步伐。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787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