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

首页>地方频道>芜湖>要闻

高水平科创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近日举行的全省科技创新大会上,芜湖可谓星光熠熠。我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芜湖研究院、长三角信息智能创新研究院、芜湖哈特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三家市校共建研究院获“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工作突出的企业和科研机构”表扬。

近年来,芜湖坚定不移走“产业+科创”的路子,在场景应用、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人才引育上持续发力,构建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水平研发赋能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以新需求新供给加速成果转化

形成高质量的生产力,需要以新供给与新需求高水平动态平衡为落脚点。芜湖哈特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瞄准机器人产业发展需求和机器人技术创新体系要求,在芜湖担起了技术研发、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公共服务、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孵化四大任务。

“作为市政府公共研发平台,我们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助力芜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哈特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科技项目管理处主任汪伟介绍说,研究院已建成一支80余人的高层次技术研发团队,获批省级以上科研平台13个,其中国家级平台5个,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22个,申请知识产权600余项。其中郭景杰教授团队落户芜湖后成立了安徽哈特三维科技有限公司,其3D打印技术制造应用在2022北京冬奥会主火炬上;孵化的产业团队,有效补齐安徽瑞祥工业有限公司技术短板,实现产值超1亿元。研究院还与哈工大、安师大、安工程等高校共建研究生培养基地,培养研究生260余人,引进来芜就业大学生120余人。

目前,芜湖哈特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已在芜湖服务企事业单位200余家,提供技术300余项,开展产学研项目和课题30余项,签订合作合同总额超亿元。它先后助力埃夫特机器人打造行业第一品牌;有效解决信义玻璃节能降耗难题;提高奇瑞公司生产效率进一步实现精益化生产;为安徽工程大学引进特聘教授和博士10余人……

人工智能赋能城市治理产业升级

以创新为第一动力,才能形成高科技的生产力。长三角信息智能创新研究院,聚焦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发,以“AI+”赋能芜湖城市治理和产业升级。

5年来,长三角信息智能创新研究院围绕“打造一流的先进技术研发中心、科技成果转移中心、新兴产业孵化基地、高端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目标持续发力,服务芜湖龙头企业、首位产业。目前,累计申报知识产权190项,承担国家、省、市科研项目近20项,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18个,孵化招引科技型企业26家,每年培养硕士研究生30名。

“我们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雄厚的科研实力,坚持‘开门做科研’,把研究做在产业上、应用端,既有前瞻思维导向,又有现实需求指向。”该院应用研发部部长毛建博士介绍说,研究院自研的工业先进控制软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实现国产替代。在海螺集团推广使用后,每年每条生产线节能降耗带来的收益最高可达200万元以上,未来年度总效益有望超1亿元。

与此同时,各实验室在医学病理、金融科技、社会治理、数字创意等领域均实现应用落地服务本土产业。比如,人工智能通过辅助阅片,累计服务芜湖及周边地市完成超18万例宫颈癌样本筛查任务。而“面向精准基层治理的城市画像平台研发与应用”项目,更是被列入工信部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相关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弋江区滨江社区、繁昌区繁阳镇、南陵县等。通过建立全息数据底座,实现人房底数清目标;基础上扩展老人、孕妇、残疾人等百类标签,可依据基层工作需求动态调整。建立全科网格工作体系,常态更新辖区数据,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有效提升基层精细化管理水平。

微电子研究突破“卡脖子”技术

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是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芜湖研究院是芜湖超前部署的微电子领域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平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第三代半导体、汽车电子、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等方面的共性技术研究服务。

“攻克‘卡脖子’技术唯有自主创新抢滩‘硬科技’,通过培养更专业的高端人才,推深做实创新研发,加快成果转化。”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芜湖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王东说。近年来,研究院建成郝跃院士安徽省院士工作站,累计引进硕士或副高级以上人才67人,并承担国家发改委全创改任务——协助芜湖学院建设微电子学科,招收本科生678人。光子学博士黄永,从法国留学归国后进入浙江大学现代光学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他于2020年加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芜湖研究院,带领团队专注于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及器件制备和检测,已服务全国企业及高校科研院所上百家。

“我们依托专业人才和稀缺设备,面向芜湖本地企业提供行业技术攻关、检验检测、设备共用等支撑与服务,相继试制成功超宽禁带半导体、6英寸金刚石材料等产品,打破美国封锁,填补国内空白,近两年对外服务超600次。”王东告诉记者,西电在芜湖与奇瑞、埃泰克、熙泰、芯思维等企业成立联合实验室,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50余项;组织科研团队立项产学研项目46项,节约企业研发成本近千万元,产生经济效益超亿元。研究院还累计申请专利332项,授权专利98项,引进孵化高层次人才团队16支、企业13家,产生经济效益近4亿元。

创新的本质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今天的芜湖深刻认识到,企业的腰杆硬不硬,产业的地基牢不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没有科技创新,就没有产业质变,也无法形成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市产业创新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林斌表示,将把握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精髓要义,引导更多科研平台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拓展应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进一步做好创新大文章,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的良性循环,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持续推动芜湖经济向“高”攀登、向“新”而行。

芜湖日报记者 王世宁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71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