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日报评论员
时光呼啸,又是万象更新时。
回望刚刚过去的一年,在中国大地上,时间的如椽之笔,一横一竖刻下风华,一撇一捺写尽奋斗。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
“高新技术是讨不来、要不来的,必须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科研工作者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骨干,要拿出‘人生能有几回搏’的劲头,放开手脚创新创造,为建设科技强国奉献才智、写下精彩篇章。”
“奋斗”是合肥这座科创名城向上生长的关键力量。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合肥坚持科学技术打头阵,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主动担当国家使命,举全市之力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开路先锋,助力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这一年,中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在合肥上线运行、中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芯片“悟空芯”发布;天都通导技术试验星从合肥出征,从文昌航天发射场奔月;504比特超导量子计算芯片“骁鸿”刷新纪录;全球首台商用低温版量子钻石原子力显微镜正式亮相;全国首单科技成果转化公司债券落地合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合肥录制首届《中国科技创新盛典》,科学家精神点亮合肥夜空……
回首再望,合肥科创的星星之火早已成燎原之势,如喷薄的红日东升,如翱翔的暴风雨燕,在科学创新这场“寂寞的长跑”上,从“难”闯向“更难”,在“无人区”里,啃下一个个硬骨头。漫长艰苦的跋涉,终见彩霞漫天!
“科创高地”硕果累累。2024年以来,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引领高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6项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科技创新城市百强榜合肥位列全国第七;2024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与合肥有关的占据三席……
科技创新,已成为合肥最大的标识、最大的动能、最大的潜力!
横看成岭侧成峰,从科技创新的“横纵”坐标来看,无论哪个角度,合肥都是一往无前,勇立潮头。
横向来看,全球视野下的合肥正助力国家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与此同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高技术领域成为国际竞争最前沿和主战场,我国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要把科技命脉和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合肥坚定下好创新先手棋,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勇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合肥西北,创新澎湃。凛冽寒风,吹不散的是科学家们的梦想;重重难关,打不破的是一座城的创新情怀。在合肥科学岛上,“国之重器”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EAST)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实验,这个俗称“人造小太阳”的大科学装置是我国在核聚变研究领域的一项重大成就,为人类能源事业点亮未来之光。在合肥未来大科学城的核心区,合肥先进光源、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等一批大科学装置,承载着中国人勇攀科学高峰的豪情和梦想……
从“科学岛”到“科学城”,不变的是合肥牢记“国之大者”,保障“国之重器”,服务“国之栋梁”的使命担当。量子纠缠、星火大模型、钙钛矿电池、质子刀上市等重大成果令国人骄傲、让世界瞩目。当今之合肥,主要创新指标稳居省会城市第一方阵,跻身全球科研城市榜前20位、世界区域创新集群百强、国家创新型城市十强;合肥位居全球科技创新集群百强榜第36位,较上一年度上升4个位次;据《自然》杂志发布,合肥居全球科研城市第13位,近3年上升7位。
纵向来看,合肥种下的“科创”良种,正年复一年拔节生长,往高“攀”,向新“行”,亭亭如盖、生机勃勃。“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考察安徽,对科技创新工作高度重视。
2016年4月,总书记走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要求“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奋起直追、迎头赶上”。
2020年8月,总书记参观安徽创新馆,指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锲而不舍、久久为功”。
2024年10月,总书记来到合肥滨湖科学城,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
正如总书记所言:“每一次来都看到新的飞跃、新的发展”。这背后,是合肥十年如一日矢志创新、厚积薄发的“硬功夫”。从创新平台建设到科技成果转化,再到布局战略科技力量,合肥在全国科技创新的地位不断提升,发挥出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2016年,在中国科技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总书记对量子通信研发工作给予肯定:“很有前途、非常重要。”
仅仅过去四年时间,总书记就在合肥滨湖科学城安徽省重大科技创新成果集中展示现场看到,一件件量子科技的应用成果,更有不少已经投入市场,为全球用户提供来自中国的量子科技解决方案。从无到有,从有到优,这是合肥坚定不移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一步一个脚印把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的生动写照。
科创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但有志者事竟成!
岁月奔流,有种决心不曾改变——合肥矢志创新,勇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将科技创新当作发家之路,产业创新作为立家之本,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努力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实现“全市一盘棋”推动科技创新。合肥高水平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建设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全面建设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引领高地,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创新发展的“大科技”工作格局。合肥着力畅通成果转化通道,完善前沿科技研发“沿途下蛋”机制,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把顶天立地的大创新保障好,把铺天盖地的微创新呵护好,推动更多创新成果走出实验室、走进生产线。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打造人才“强磁场”。创新驱动实际上是人才驱动。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合肥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始终秉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以科创事业聚人,以产教融合育人,以暖心服务留人,激励科研工作者拿出“人生能有几回搏”的劲头,放开手脚创新创造,为建设科技强国奉献才智、写下精彩篇章。
经历了多少困难、多少阻碍、多少不屈不挠,就会迸发出多少勇毅、多少奋进、多少晖光日新。
回望,已是“稻菽千重浪”;向前,更有“山海万里长”!
胸怀梦想的远征,从来不惧千山万水、无畏千难万险。大道如砥,行者无疆,道不变,志不改,我们信心十足、力量十足!
科创合肥勇立潮头!
“巢湖观澜”融媒体工作室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