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余年,“千万工程”在嘉兴走过了怎样的路?
2003年,在之江大地,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拉开帷幕。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入手,到美丽生态变成美丽经济,再到牵引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千万工程”触及了嘉兴乡村发展的方方面面,带动了乡村地区产业变革、生态变革和社会变革。
如今再回眸,“千万工程”润物无声,给嘉兴的村民带去了切实可感的万千幸福。田园变公园、村庄变景区、农房变客房、村民变股东、资源变资产……村容村貌日新月异,大道如砥四通八达,见证着嘉禾大地的千万次回响。
“生态与生活”的实践
时光回转,二十多年前的嘉兴,城乡差距逐渐拉大、农村人居环境问题显现,废水直接排入河道,阡陌沃野上垃圾频现……
“嘉兴完全有条件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典范。”顺着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的殷切嘱托,嘉兴以“千万工程”为起点、以乡村振兴为基点,开启了一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行动,由点及面、迭代升级,造就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万千农民群众。
扮靓的乡村涌现更多笑脸。同一视角、不同时间,曾经湖羊交易的时候苍蝇乱飞,如今别墅错落有致、四季花团锦簇……这是桐乡市石门镇墅丰村的故事,也是成百上千个嘉兴乡村的故事——“千万工程”的实施,让村庄的旧貌换新颜,深深印刻在每一个人心里。从垃圾收集、卫生改厕、村庄绿化,到面源污染治理、农房改造等,让一个个村庄环境焕然一新,秀洲区潘家浜村河道清澈见底、嘉善县长秀村萤火虫如梦如幻、平湖市马厩村低碳生活景更绿……好的生态成为农民笑容的底色。
崛起的业态丰盈着乡村成色。从猪棚遍布到村咖飘香,这是南湖区联丰村。告别了曾经养猪的单一产业结构,农家小院变成了干净利落的农家乐,新农人陈凯乐在村口咖啡馆看着人来人往、新农人陈慧春在桃花源农村里直播带货,联丰成了一个充盈着诗意与乡愁的名字。平湖徐家埭村小棒球带动大经济、海盐丰义村有山有水有营地,农业经济开发区在嘉兴全域铺开……在“千万工程”牵引下,嘉兴的乡村产业振兴生机勃勃。
向往的生活照亮民之所盼。嘉善县天凝镇洪溪村的“辣妈宝贝”舞蹈队从村里跳到了全国、走出了国门;秀洲区新城街道义庄村的文化礼堂变成了村民的“练歌房”。嘉兴791个农村文化礼堂活动不断、61家省级乡村博物馆各有特色,还有“三治融合”“西山经验”等基层治理创新……从物质富裕到精神富足,“千万工程”引领下的嘉兴农村,以文明新风“滋养”着乡村振兴。
纵观“千万工程”的发展之路,基层干部是参与者,也是见证者。南湖区三星村党委书记徐利军形象地描述:“以前我们的村民都去城里卖桃子,现在城里人来我们村里买桃子、喝咖啡,外地人都说三星村民真幸福。”嘉善县缪家村党委书记陆荣杰说:“我们连续5年发放分红福利超过2000万元,村里1100多名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还能拿到2000多元的养老金。”
处一隅观全局,“千万工程”花开四野,重塑了更多乡村的形态,改变着嘉兴乡村的未来。
“系统与集成”的破题
“千万工程”之所以被称为牵住“牛鼻子”的“龙头工程”,就在于其系统思维和综合集成。就比如,20年前如果问你,会选择乡村游吗?估计你会摇头。但今天,每到周末从城里返乡游玩的人越来越多了。
我们探寻这种变化的某种偶然性与必然性,可以从三对关系中觅得一二。
城市与乡村“融荣与共”。实践证明,没有城市的支持,没有城乡统筹的力度,“千万工程”无法达到如今的高度,乡村也难以独自美丽。过去20余年,嘉兴无论是在全国率先制定《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还是在全省首创“飞地抱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模式,都将城乡“打包”考虑、一体推进,乡村越来越成为高质量发展重要的战略后院。再看嘉兴的具体举措,于全省率先完成市域公交一体化、镇(村)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全覆盖、镇(街道)托育机构全覆盖……城与乡有形的边界在模糊,无形的藩篱也在拆除。
干部与群众“心手相依”。二十年春华秋实,“千万工程”在嘉兴的落地生花,离不开南湖儿女的决心和定力。从大局出发,嘉兴每个阶段都制定印发“千万工程”行动方案,每年召开“千万工程”现场会,每个项目明确扶持政策、要素保障、指导服务等。从基层来看,乡村是农民的家园,农民是乡村的主人,海宁博儒桥村“四共四筹”激发村民参与基层治理积极性,2023年的经营性收入相比2006年翻了78倍;海盐雪水港村坚持“党员+群众”共同参与志愿服务的形式,治理环境、引入产业,2023年实现村民人均收入4.7万余元……全民支持、全民参与、全民受益的“千万工程”跑出了乡村振兴“嘉”速度。
左手与右手“各美其美”。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嘉兴找到了打开“千万工程”的正确方式,立足不同村的具体情况,分类确定建设模式,制定“一村一策”,推动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韵”,“量身定制”多姿多彩的美丽乡村。比如,修复历史文化建筑、开展村庄故事挖掘,海盐沈荡的老谷仓改出新活力;环境好的搞旅游、古朴之中追潮流,乌镇横港国际艺术村成了年轻人“养老地”……正是掌握了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科学方法,不搞整齐划一、不做过头事,才让嘉兴乡村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最优解”,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依然是故乡”的未来
未来的乡村会是什么样子?
也许,今天的我们再怎么畅想,多年后仍会被证实想象力的贫乏。时至今日,“千万工程”影响的远不止是乡村。对嘉兴而言,由“千万工程”所点化的这场山河重整之旅尚未结束,明天这艘船将会停靠怎样的彼岸?扬帆的力量体现在施政方针、落地举措,也体现在民心所向中。
向上看,城乡统筹依然是“最优解”。“千万工程”步履铿锵推动着嘉兴城乡“融荣与共”,嘉兴如今的农民收入连续20年领跑全省,各项城乡融合指标也居全省前列,但当下有优势不意味着永远有优势。我们必须顺应时代变化,无论是深化“农民共富十法”路径,还是迭代“强村十法”策略,要在统筹推进中,解决好农民进城落户后面临的土地、上学、就业等各类“烦心事”,还要继续发挥城市充足的现代化资源和要素保障优势,把优质公共服务推向乡村,让“生活更美好”为城乡共用。
向下看,科学决策同样要有“泥土气”。可以说,“千万工程”之所以受到欢迎,就在于真正让群众受益,从而赢得了群众实实在在的口碑。从人居环境整治入手,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成果”令人欣喜,但事业发展无穷尽,实施农房改造、管线序化、村道提升新“三大行动”仍然需要广大干部群众不断摸索。眼睛向下、脚踏实地,就会发现嘉兴的美丽乡村从“一村美”到“一路美”整合完成,而如何实现“区域美”向“全域美”跨越,还是要扑下身子、沉到一线,所作的决策才能恰到“好处”。
向前看,乡村运营必须有“大格局”。从最朴素的愿景出发,在家门口就能赚大钱是“千万工程”带给无数农民的生活底气。就嘉兴实际而言,有的乡村自然“颜值”与基础“硬件”都不错,有的乡村独特的发展历史和人文风貌很有“卖点”,有的乡村农业产业基础扎实、科技设施很有“看点”,但如何避免资源的闲置浪费,关键是要吸引年轻人返乡、引入专业团队、借鉴他山之石。嘉兴要持续发力,告别“千村一面”,走好精品旅游;提升科技水平,发展智慧农业;写好“土特产”文章,打造品牌“乡愁”,率先将这些“存量”转换为“增量”,与农民群众自发自觉的内驱力、创造力相遇,开启乡村运营的不断进化与迭代。
“嘉”乡巨变,见绿水望丰收。
当冬日暖阳洒落在嘉禾大地上的座座村庄时,“千万工程”的回响还将继续照亮乡村要去的地方,创造农民向往的生活,让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感一点点累积起来,一路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