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交汇处,船来船往,年吞吐量超亿吨的镇江港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称“镇江港”)码头,却难觅一个人影——港区内无人斗轮堆取料机、装船机伸出臂膀,灵活抓取、放置,将货品“交”给绵延数公里的自动化流程线。在“智慧大脑”的指挥下,繁忙的码头作业井然有“数”。
此时,镇江港金港公司斗轮堆取料机司机孙友卿坐在后端集控中心,通过屏幕观察着现场实景,基于数字孪生“流程线安全隐患监测辅助监测”等系统,稍加监护,斗轮机就实现了360度无死角自主作业,“智慧港把我和同事从高空作业环境解放出来,现在的工作有点像‘玩游戏’,工作强度大大降低,很轻松也很享受。”
从场到船的全流程无人化操作场景,呈现出浓浓的未来感和满满的科技范。这只是镇江港数字化迭代升级的一个缩影。
“早在2021年,镇江港就在国内散杂货港口中,率先实现港区‘5G+MEC’网络建设全覆盖。我们利用5G高效串联起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加速实现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镇江港设备管理部副部长刘履震道出了镇江港越来越“聪明”的奥秘。这片原为散杂货码头的港区经过智慧升级,现在已成为5G全连接示范建设港口,融合了智慧安全、应急监管、远程诊断、后勤保障等10多个5G应用场景,并建成数字孪生平台,打造港区一张图,以“万物相连”串起智慧未来。
自主研发的散杂货生产云平台是镇江港在线高效生产的“指挥官”。刘履震将平台功能和盘托出,“这个具有379个菜单、897个功能模块的平台,贯穿了对外服务、商务、生产指挥、现场作业、财务结算、数据统计等全过程,建立起大商务、大调度管控模式,为港区效率提升、智能决策提供了技术支撑,实现了生产经营在线组织指挥,减人降本增效明显。”
码头上,50米高的门机一字排开,挥舞“钢铁臂膀”忙碌着。目前,通过在线监测系统,镇江港对大型设备的工况、能耗、温度等各类状态数据实时监测。同时辅以门机象鼻梁和舱口视频,实时掌握舱口作业进度,由此提高了台时效率和船时效率。
5G、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北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正逐步与镇江港业务深度融合。
车辆进入港口首先要过磅,朱敏是镇江港大港分公司的一名司磅员。随着港区智能化升级,自动计量系统投用,她转岗至中心机房:“系统读取固定在车辆上的RFID卡,自动采集数据传入系统,车辆过磅自动完成,大大提高了过磅的效率和准确率,而且数据在线实时可看可用,和以前手动输数据,开随车小票、出门证的工作方式完全不同。”据测算,过磅系统无人值守、远程监管和自动计量,平均作业成本降低5%,码头作业效率总体提高6%,通过散杂货电子数据交换,货物在口岸综合作业效率提高5%。
在“双碳”战略加速推进的背景下,镇江港“智慧+低碳”也有了实施方案。
去年8月,由镇江港与柳工集团合作研发的国内首台5G智能遥控清舱机械成功交付。刘履震直言,传统的港口船舶清舱作业采用人工作业,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船舶清舱工作环境属于半密封环境,容易对下舱作业的劳动者造成健康伤害,“因此,我们锚定绿色环保的高质量发展目标,与柳工开展‘产学研用’协作,探索制定港区新能源设备替代传统燃油设备、智能化操作替代人工操作的绿色低碳解决方案。”
以5G智能遥控纯电动装载机为例,按照单机每年3600小时作业、15升/小时油品用量合计,每年可节省约45.38吨柴油,折合降低使用成本约34.9万元,同时减少碳排放超122.5吨,经济和环保效益可观。
同样值得期待的是,目前镇江港与交通部天津水运科学研究所合作,建设基于激光雷达的多维度粉尘监测与喷淋联动系统,同步开展煤炭表面含水率研究,尝试从源头精准控尘、科学抑尘,不仅节水降耗,而且能持续降低环保投入。
“智慧港口的建设与发展,就是持续打造新质生产力。”镇江港相关负责人认为,未来智慧港口在新技术、新模式,以及绿色发展、人才力量的加持下,一定会更“聪明”,并将体现在智慧管理、智慧操作、智慧服务、智慧口岸等多个维度。他透露,镇江港计划全链路打通“业务、商务、财务”数据壁垒,打造支撑内部智能决策、提供外部信息交互的数字化平台,实现“一图管全域”,推动港口运营由“可知可见”向“预知预见”转变,由“经验管理”向“数智管理”升级等,“这些要素是新质生产力在港口行业的主要体现,也是我们智慧港口建设的主要方向,将有效提升港口行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记者 朱婕 通讯员 黄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