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长三角

首页>新闻频道>聚焦长三角

“一体化”谱新篇“高质量”谋全局

  5月30日,在长三角绿色生态一体化示范区,浦港路东延工程正式开工。这条路全长不过2.3公里,工程建设却酝酿了几年。

  修条路有什么难的?这条路西起江苏吴江,向东连接上海青浦沪青平公路。跨省界修路倒也不复杂,示范区过去几年已打通了一批断头路。只不过这次,这个交通项目还承担了一项重要任务——继续实践优化一体化审批模式的2.0版本。

  往前追溯,2020年9月底竣工的东航路元荡桥,是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成立后打通的首条省际断头路。一半在上海,一半在江苏,当时,跨界搭桥修路,审批需要的材料复杂,连审批主体都找不到。协调各方后,这条路由苏州市委托上海市进行审批,按照最优标准报送材料,行政审批许可盖上海和苏州的两个章。这便探索出一体化审批的1.0版本。

  依旧是委托代建、联合审批,而浦港路东延工程报批时,示范区投资项目的“行政区划代码”已被明确为310052——310是上海的区划代码,052是国家发改委的部门代码,组合在一起,意味着示范区内跨域项目不用再由三地分别申报,实现一体化审批,只需“一套文件一个章”。

  升级与焕新,在如今的长三角随处可寻。数字是最直观的表现方式:2023年,长三角三省一市GDP规模首次突破了30万亿元,以不足4%的国土面积撑起了超24%的经济总量。

  2018年11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如今已进入“第二个五年”。自然生长与自我进化之后,“量”的积累终将带来“质”的突破。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已做好准备,翻开一体化建设崭新篇章,开创高质量发展崭新局面。

  “画圈”与“破圈”

  逛完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最少需要多少时间?答案出人意料:仅需一天。

  1个月前,这也许只是限定答案。沪苏浙的交界点在太浦河,四合院形制的方厅水院架水跨河而建,四角分别设置沪苏浙皖的主题展示空间,通过三座步行桥相连。方厅水院预计明年5月整体完工,绕着走一圈,便是“一刻钟走完沪苏浙,一天逛完沪苏浙皖”。

  就在前几天,长三角铁路公布消息,新增一条超级环线高铁,“一天”的答案在更广袤的长三角土地上得以成真。这条环线从上海站出发,经苏州、常州、南京、合肥、黄山、杭州和嘉兴等地,连接黄山、九华山、千岛湖等多个风景名胜区,终点在上海虹桥站,全程8小时。而今年将开通的沪苏湖高铁、正在建设的通苏嘉甬铁路、未来的盐泰锡常宜铁路等,又将画出一个新的“环太湖高铁圈”。

  铁路“网”产生的效益要远大于铁路“线”,更能发挥“乘数效应”。一个个“高铁圈”,形成三省一市间的更强连接。

  “高铁圈”连着“都市圈”。近6年前,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的研究团队,在地图上画了一个圈,包括上海、苏州、无锡、南通、宁波、嘉兴、舟山、常州、湖州等城市。在这个后来被称为“上海大都市圈”的圈里,跨越行政边界,在市场力量作用下,地区之间自发形成了经济纽带。

  “画圈”,实则为了更好“破圈”。南京都市圈范围横跨苏皖两省,明确由江苏、安徽两省共建。杭州都市圈也辐射到安徽黄山、江西上饶等地。都市圈打破省域行政边界带来的限制,形成典型的聚集效应和破圈效应。

  最近,来自长三角14座城市的规划系统负责人在上海进行了一次“头脑风暴”——作为全国首个跨省域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上海大都市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即将浮出水面。在经济要素充分流动和联通的今天,14城早已“同此凉热”,各级各方正跨出省界思维,把各自的蓝图,拼成一张贯通的愿景图。

  老朋友 与 新朋友

  再次回到长三角超级大环线的终点——上海虹桥站。“你去虹桥商务区看看,为什么那么多苏浙皖的研发机构和创新中心要放在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振问。

  其实他早已有了答案,“因为我们具备条件了,技术和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王振语气笃定。在当下的长三角,交通物流方便,营商环境相近,信息技术足够发达,产业链可以实现空间分离,要素资源方便流动到更合适的地方。

  民营企业家总是市场嗅觉最灵敏的一批人。早在2003年,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三角合作与发展”的决策,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是首批响应号召的企业家之一。

  “哪有鼓励企业到外地去发展的?”南存辉一开始也没想明白,但很快就去上海、嘉兴等地寻求“接轨”的机会。借着这股东风,从那时开始,正泰全面布局温州智能电器制造基地、杭州新能源自动化与信息技术研发制造基地、嘉兴电力电子与光伏电池组件智能工厂、上海高压输变电设备及高端装备研发制造基地等先进制造领域。

  南存辉的做法具有典型意义。各地发展都有所长,汇聚几方长板,拼装出一只容量更大的“木桶”。长三角的产业连接,也由此开始成形。这几年,产业连接的方式同样迎来升级,精准补位成为新的期待。若追溯脉络的起点,也许是2020年6月5日。这一天,长三角企业家联盟成立大会在浙江湖州举行,南存辉出任联盟轮值主席。

  当天成果发布会结束后,南存辉招呼在座的企业家先不要走,他临时召集了第一次主席团会议。南存辉认为,应该探索一种更高效的合作方式,“20年前产业链联盟可能做不起来,但现在水到渠成,是时候了”。加上微信的企业家们逐渐处成老朋友,朋友圈也在连年扩容,先后3批次组建了14个产业链联盟。

  这两年,长三角产业链又多了一种找准朋友的方式。长三角一体化科创云平台上,企业“出题”、政府“选题”、市场“答题”。“揭榜挂帅”让最前沿创新需求,直接对接实打实的解决方案。

  产业连接模式升级,朋友圈扩容方式创新,老朋友与新朋友携手,长三角的新质生产力发展节节高。今年1月,相关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长三角产业“新成色”越来越足——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的产业规模已分别占全国的3/5、1/3和1/3,科创板上市企业超270家,占全国48%。

  硬骨头 与 深水区

  前不久,记者专访南通市委书记吴新明,采访中,谈及共建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吴新明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

  记者和吴新明见面时,他刚从南京赶回南通。当天上午,江苏省委、省政府召开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第六次全体会议,会上吴新明作了交流发言。他透露,这次会议明确把研究制定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建设方案作为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一项年度任务。

  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建在南通、苏州和上海的毗邻区,南通希望与邻居城市加强合作,互利共赢。而跨域共建的项目,意味着成果共享、风险共担,这必然涉及利益分配的问题。而相关解决方案,在全国也难寻先例。

  吴新明想起了他在苏州的工作经历,尤其在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时间最长,前后八年半,那里就是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先行启动区之一。示范区是改革试验田,他从示范区的做法中获得灵感,更确切地说,启示正是来自方厅水院、浦港路东延工程等一批跨省域共建项目。

  示范区已推出136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42项面向全国复制推广,这些制度创新涵盖生态共保联治、要素畅通流动和公共服务共享等多方面。

  在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正在编制中。低垂的果实已所剩无几,在浅水区能走的路尽可能蹚过,重点领域改革仍有不少硬骨头要啃。

  改革能推进下去吗?长新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朱翊元讲了个故事——浦港路东延工程起步阶段,委托受理、联合审批的想法提出来,不少部门觉得很新鲜:还能这么干?耐心听完方案和流程后,相关部门的态度来了个大转变:那就这么干!

  如今再问这个问题,肯定的回答已在长三角形成共识。从谋一域到谋全局,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当好中国式现代化先行者,谱写一体化新篇章,这是长三角的所担之责,也是更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记者 巩持平)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425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