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土特产” 潮起来
——浙江乡村特色产业观察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重中之重在产业。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支持打造乡土特色品牌。
年初,浙江在省委一号文件中拿出了浙江发展方案,提出推动乡村“土、特、产”先行发展。“土”,是挖掘开发乡土资源;“特”,即打造乡村特色产品;“产”,要壮大乡村优势产业。走访众多浙江企业,本报调研组发现,从挖掘开发乡土特色资源到培育新产业新业态,一场思维模式、发展方式的突围业已开始,“土特产”,正越来越“潮”。
深耕差异化特色化 “土特产”提味
中国地大物博,不乏优质农产品,要想闯出市场,需要在“特”字上做足功夫。
比如在茶界,西湖龙井有“中国十大名茶之首”的金字招牌。杭州龙冠实业有限公司正在把龙井之“特”凸显出来。他们把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选育的“龙井43”品种作为主打产品,因为它外观挺秀,口味清雅鲜爽,香气馥郁持久,很有辨识度。通过推出茉莉龙井、桂花龙井等产品,企业将原本一年只有一季的龙井茶拓展到一年四季。
近年来,宁波镇海的水果番茄也打出了市场辨识度:口感酸酸甜甜,带着小时候的番茄味儿。“身价”更是每斤20元打底,最高能卖到50多元,亩均效益逾10万元。
由于产品单一、距离市场远,以前番茄平均1斤只能卖1元多。2010年,镇海引进、试种上海市农科院育成的“桃星”水果番茄,由此开启特色产业升级之路。目前,当地累计引进、培育70余个品种,连续多年举办水果番茄评比,种植户们交流新品种、切磋新技术,推动特色产业结构常新。
让乡村“土特产”脱颖而出,深耕差异化、特色化,是浙江农产品的必然选择。“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浙江,人均耕地面积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30%左右,再加上经济发展较早、各式生产成本相对较高,要做强“土特产”,必须突破资源要素瓶颈,在有限的空间里提高产业附加值。
这就需要跳脱出农产品的初级形态,延伸产业链、打开新格局。常山胡柚就是如此,将一颗鲜果置于现代产业体系内谋划思量,80多款衍生品带动全县果品深加工占比超过40%,近5年全产业链总产值增长了两倍。
浙江艾佳公司生产NFC胡柚复合果汁,今年胡柚鲜果收购量已占全县产量的十分之一。“标准化程度提高了,产业附加值才能提上去。”董事长钦韩芬说,从鲜果到果汁,胡柚的大小、重量、皮糙度都得过关,这也倒逼产业从种植端就开始改良品种、进行标准化升级。
采摘期短、外表娇嫩的兰溪杨梅,近两年也凭杨梅酒、冰鲜杨梅汁、杨梅糕、蜂蜜无核杨梅果脯等产品实现产一季、卖全年。“今年我们收购了1700多吨杨梅。”兰溪奉源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陶奉源说,公司销售额已有八成源自杨梅深加工,接下来新工厂投产,产能将再扩大8倍以上。
调研中,记者感触颇深的一点是,多地不约而同强调创新发展模式:要用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建设高能级乡村产业平台。
以大项目牵引农业提质增效,慈溪现代农业园吸引正大集团先后落地了10余个“正大系”农业项目。作为全国首批、浙江省第一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园区建起杭州湾现代农业研究院、沧海慈湖农创客基地、国际食品研发中心三大创新驱动平台,汇聚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创新要素。
衢州市柯城区、衢江区经物产中大牵线,在浙江首次引入“寿光模式”。柯城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衢州有几个规模较大的蔬菜批发集散地辐射周边省份,但蔬菜多来自省外,全区整理出约2万亩土地,要在3年内打造30亿元蔬菜全产业链。依托寿光的团队、技术支撑,去年,项目首个基地——之江农业共富增收信安示范园里种下53个蔬菜品种,目前已有十来个品种初步完成本地化“试炼”。
不过,“寿光模式”采用的钢架棉被保温大棚、锯齿双膜连栋温室等现代农业设施,亩均投入强度达到10万元,普通农户难以负担。为此,柯城正探索“政府+龙头企业+农户”共富模式:基础设施投资交给国资公司,有意愿的农户可根据自身实际租种5至10亩土地,“拎包种菜”,由龙头企业负责生产全程质量把控、技术指导和市场销售。
靠科技增强竞争力 “土特产”攀高
塑造浙江农业高质量发展优势,要克服传统农业发展难题,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产业提质增效,关键是突破制约农业科技进步的瓶颈,把短板、差距变成加快发展的重要抓手。
在龙冠总部的炒制车间,炒茶师傅们的“十八般武艺”被分解成26道生产工序、12个品控程序。和龙井茶“较劲”20多年,龙冠把炒茶师傅们的经验、感觉具象为一套指标和数据,就算是不同炒茶师傅炒出的茶,在外形和颜色上几乎没有分别。
“我们希望用现代化的标准,推动中国名优茶行销全球。”龙冠总经理姜爱芹说,将手工制茶标准化,是希望保留手工茶的品饮体验,同时追求标准化带来的规模和可控性。
技术是一方面,要稳住产业发展根基,种业创新是一块必补的短板。浙江种业企业规模不大,特色化、专业化特点突出。比如,宁波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培育的“甬优”系列杂交稻种,已在全国17个省(市、区)推广种植。
“在江苏,我们的‘甬优6711’亩产达到800公斤。在湖南,‘甬优1538’的最高亩产突破了1200公斤。”宁波种业总经理王晓燕说,企业已育出94个新品种。除了稳定高产,品种选育还要根据农民需求设定目标,在口感、抗白叶枯病、抗高温等性状上持续筛选、突破。
4月底,宁波种业的育种团队从海南带回12万份育种材料,11月将再次前往海南陵水。“育种需要时间,也需要足够的技术试验田。”王晓燕说,在宁波鄞州区支持下,企业正建设智慧总部、籼粳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将投建一批实验室和高标准田间基础设施,提升育种效率。
自主创新,这条路看起来很“慢”,却用时间、经验、技术的积累,构筑起旁人短期难以企及的竞争力。前不久,浙江寿仙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和吉林农业大学等合作申报的“食药用菌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项目,拿到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始创于1909年的寿仙谷,30年前就开始围绕灵芝展开系统性研究,拳头产品“去壁灵芝孢子粉”,正是在仿野生有机栽培、去壁提纯加工等技术的支撑下打造而成。
“寿仙谷是‘老字号’企业,也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副董事长李振皓说,企业构建了全球最大的灵芝种质资源库及数字化种质资源库,建立了自己的技术体系和创新方法,从上万个基因里找到调控灵芝产量和含量等性状的基因片段,选育出产量高、药效好的灵芝优良新品种,引领“土特产”焕发新生。
前沿技术让企业受益匪浅。借助数字化环控手段,慈溪市瑞丰农业投资有限公司建起全省产能最大的菌菇工厂,25个出菇房模拟自然界蓝光的光源持续照射,定时喷雾给菇体补充水分,原先在慈溪很难种成的白玉菇、蟹味菇,现在一年四季都能收获,日产量高达4.5吨。
诸多实践,印证了一个朴素的道理:“空白”即空间,推进解决乡村产业发展中的“卡脖子”难题、迎难而上的企业,往往能欣赏到更多风景。
比如,立足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等难题,浙江集英智能农机装备有限公司着力填补丘陵山地农机的市场空白。这条路不容易,本以为轻松“拿捏”的研发,放到具体生产场景里全是问题,就连一条路下没下过雨,都得“分情况讨论”。
也正是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企业一步步壮大产品系,研发出丘陵山区复杂路况搬运设备、蔬菜全程智能机械、果园管理装备以及设施农业等四大系列80余款产品,有底气面向中国7亿亩丘陵山区农田探寻新蓝海。
更加年轻态国际化 “土特产”上新
做强“土特产”,还需摆脱同质化困局,用敏锐的市场嗅觉、开阔的发展思路,探索打造乡村特色产业新业态。背后,比的是资源要素的统筹、创新,更是视野。
金华的熊猫猪猪两头乌国际牧场就发挥三产融合效应,拉近了“土特产”与年轻人的距离。从广东潮州名茶“鸭屎香”汲取灵感,最近,牧场新上了一款自家茶田茶叶制成的红茶,取名“猪屎香”,巧妙地将生态循环养殖的绿色理念融入其中。
比起一味强调“土特产”的深厚历史、过往风光,年轻态、国际化的呈现方式,往往更能占据主动。这个暑假,牧场的日最高客流量达1.2万人次,甚至让一些游乐园自叹不如,还反向推动两头乌产业全链增值。
衢州市铭浩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蔡卫平也深谙这套“反向哲学”。在衢江区太真乡银坑村,77个直径4米的镀锌板帆布鱼池灌满山泉水,专养瘦身鱼。当人们忙着在健身房“卷”体脂率,一大批鳙鱼也基于消费者健康、安全、养生的餐桌需求,在加速的水流里“训练”背部线条——两个月后“出山”,鱼的体重降了,每斤售价反而高出5元左右。
“土”中生“新”,要洞察市场、顺势而为。过去,寿仙谷的主要客户群以中老年为主,关注到年轻群体的需求后,企业跨界推出灵芝咖啡、灵芝压片糖果、铁皮石斛爆珠香口丸等创意新品。“包装要便携,定价要有性价比,直击年轻人的‘心巴’。”寿仙谷产品开发负责人胡凌娟说。
“微波方便食品是个百亿级赛道,要做出更多爆款产品,前端的市场需求研究不可或缺。”CP正大食品别称“美食梦工厂”,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专门设置了感官评价室,产品的风味、口感、色形如何,投放市场前要进行专业“群面”,上市后也会收集消费者反馈,实行优胜劣汰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
截至目前,全省已发布300个省级名优“土特产”,开展“土特产”精品培育试点,绿茶、杨梅、设施蔬菜等产业更是专门分项召开高质量发展大会。
增强农业科创能力,浙江深化种业振兴行动和丘陵山区适用小型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先导区建设,更发挥数字经济优势打造智慧农业发展体系。
针对部分“土特产”头部链主型企业数量较少、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占比不高等发展短板,浙江提出要培育名企、名品、名家,打造链条更完整、业态更丰富的“土特产”全产业链。
截至目前,全省已梳理形成10条省级、46条市级、106条县级“土特产”全产业链条,10亿元以上“土特产”全产业链上半年总产值超2000亿元。“深化乡村土特产‘百链千亿’行动,浙江要把农业建设成大产业。”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说,通过传统产业升链、优势产业延链、短板产业补链、新兴产业建链,浙江要助力“土特产”多维度增值,让农民从全产业链各环节分享增值收益。
调研企业名单
杭州龙冠实业有限公司
宁波微萌种业有限公司
宁波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慈溪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慈溪市瑞丰农业投资有限公司
宁波正大农业有限公司饲料生产智能工厂
正大食品研发有限公司
慈溪正大蛋业有限公司
宁波镇海区南岚湾现代农业示范园
宁波镇海金果园蔬果专业合作社
宁波时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浙江艾佳果蔬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浙江集英智能农机装备有限公司
四省边际数字农业科创园
之江农业共富增收信安基地
衢州市铭浩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熊猫猪猪两头乌国际牧场
浙江寿仙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兰溪奉源食品科技有限公司
持续激发乡村产业发展新活力
潘伟光
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现代化新征程中,浙江要大力做好“土特产”先行发展新文章,持续激发乡村产业发展新活力,当下需把握以下发力重点。
第一,规划先行。摸清全产业链家底,根据各地“土特产”自然资源禀赋、行业与市场特点,科学分类、有序推进省、市、县“土特产”发展规划,加快实现“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特”发展新格局。
第二,科技赋能。加快运用数智技术、生物技术、绿色技术等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土特产”质量、效率、动力变革。
第三,文化赋能。深入挖掘“土特产”背后的文化内涵,通过IP化、文化设计、文化创意以及文化营销等赋能手段,探索农文旅融合新产业新业态。
第四,打造品牌。通过塑造品牌形象、提升质量标准、渠道推广等体系化建设,构筑差异化价值“护城河”,提升“土特产”的市场竞争力和溢价能力。
浙江农林牧渔品类丰富多样,推动产业振兴要以“土特产”优先发展为原则,持续优化乡村产业发展营商环境,健全产业经营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深化改革激活乡村“土特产”发展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