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记者从合肥供电公司获悉,通过“免申即享”“开门接电”等举措,合肥经开区和国家电网正加快“园网共建”协作,推动本土制造业变得“绿”意盎然,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取得新突破。
光伏电站助力制造业“变绿”
一年之计在于春。走进TCL家用电器(合肥)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多条流水线高速运转,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让人眼前一亮。“这条智能生产线日产冰箱6000台、洗衣机1.2万台。”TCL家用电器(合肥)有限公司运营管理部总监吴鸿凯介绍。
智能家电是合肥经开区产业发展重点方向之一,家电“四大件”年均产量近4000万台,产值650亿元。“为了更好服务合肥经开区传统制造业向绿色智造升级,我们通过合肥市能源大数据中心24小时不间断监测用能数据,为重点企业量身定制综合能效提升方案,推进多种能源互补互济,不断提升绿色能源占比。”合肥供电公司发展策划部专责王翔表示。
在合肥供电公司的协助下,TCL家用电器(合肥)有限公司已经完成二期屋顶光伏电站建设。目前,该企业的屋顶光伏电站日均发电量超6万千瓦时,约占每天总用电量的25%左右。
“自2024年入冬以来,供电公司上门帮我们制订能效提升方案。根据建议优化生产时段安排,在配电房内安装有源滤波装置,不仅供电质量得到提升,用能成本也下降了,进一步节能环保。”吴鸿凯说。
目前,合肥供电公司正为分布式光伏及储能项目并网开通绿色通道,让经开区企业用能更绿色。从2023年至今,合肥经开区新增分布式光伏电站42座、总装机容量32.5万千瓦,储能站11座、装机容量5.8万千瓦/14万千瓦时,增量约占合肥市总量的16.8%,加快推动制造业变得“绿”意盎然。
政企联合实现“开门接电”
目前,合肥经开区集聚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超100家,形成了整车、关键零部件及配套服务的完整新能源汽车产业链。2024年,合肥经开区整车产量增长超50%,占全省整车产量的三成。
合肥供电公司积极和属地政府合作,统一收集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入驻信息;电力客户经理逐一上门对接企业,了解生产需求和排产计划,结合周边电网资源,提前调整电源布局、快速确定最优供电方案,为企业提供“免申即享”套餐式服务,实现“开门接电”。
“政府部门在外部线路建设过程中提供协助,尽可能压缩建设时间。比如,合肥新桥智能汽车产业园的16.2千米110千伏电缆接入工程费用无须企业承担,实现了企业红线外电力接入‘零投资’。”合肥供电公司营销部专责陈全说。
充沛电力保障下,合肥经开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合肥供电公司坚持“电等发展”,于去年12月在经开北区投运首座220千伏变电站,保障了产业后续用电需求。
2024年以来,合肥供电公司和合肥经开区管委会建立了“园网共建”协作体系,专属电力客户经理驻点服务,为企业提供“零距离”业务咨询和“一站式”办电服务,园区高压用户平均办电时间同比缩短近20%。
科学规划建设可靠电网
近年来,合肥经开区推进新兴产业壮大、传统产业升级、未来产业培育,着力构建以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产业体系。
快速发展带动了用电需求不断提升,“十四五”以来,合肥经开区用电负荷年均增速达8.22%,2024年最大负荷首次突破100万千瓦大关、达101.24万千瓦,稳居全省经济开发区首位。
合肥供电公司加大对合肥经开区基础电力设施的投资力度,不断提升区域供电能力。同时,定期了解重大客户招商和意向信息,加速推进重点电网建设项目超前落地建设。2024年,合肥经开区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19.43%,其中较多增量位于经开北区。
截至2024年年底,合肥经开区已建成220千伏变电站5座、110千伏变电站10座,110千伏及以上变电容量294.2万千伏安,电网规模较“十四五”初期增长了约30%,增长规模据合肥市各区县和开发区首位。通过电网规划建设,逐步改善之前的双辐射、长距离供电情况,打造更加坚强的主干网架。
合肥在线-合新闻记者 吴奇 通讯员 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