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漫步无锡,处处皆是宜人的江南秋景图。悠游太湖边,秋水长天,鸟飞鱼跃;徜徉长江岸旁,水天交织,江豚嬉戏;信步梁溪河畔,举目远眺,碧波荡漾……如画水乡,绿意盎然。
2024年,无锡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聚焦“减污降碳”,突出“源头治理”,高质量推进太湖综合治理,高水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高标准深化改革创新,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奋力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无锡样板”。
行稳致远,无锡“含绿量”持续上升。今年以来,蓝天碧水“成绩单”在省内名列前茅,PM2.5浓度绝对值排名全省第二,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达到97.2%,太湖连续两年上半年度达到“良好”湖泊标准,2007年以来首次在上半年未监测到蓝藻水华。生态环境部在全国推广2023年度生态环境保护典型经验做法,无锡是江苏省唯一被通报表扬的设区市。
执笔“青绿”,一幅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城市剪影跃然生态画纸之上。
减污降碳,提高发展“含绿量”
氢燃料电池物流车穿梭大街小巷,一次加满续航能力可达300余公里,行驶过程中排放物只有水;工厂内,AI智能节能自动控制系统“随机应变”,使设备一直处于“省电”模式;超级机房换上绿芯,“智冷”技术实现低能耗、高运算。
在无锡,“绿色基因”已经深入产业各个角落。作为全省唯一一个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城市,无锡积极主动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产业强市主导战略,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无锡经验”。
——铁腕“做减法”,淘汰落后产能。全力推进印染、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专项整治整合和超低排放改造,宜兴太湖一级保护区建成“无化区”。主城区重污染企业“清零”。
江阴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厂区里,平均不到2分钟就能锻造一块钢板。在数智中心内,炼铁、炼钢、轧钢各环节的用水、用电、用气、用料实时数据一目了然。
“科技双手”搭配“智能大脑”。兴澄特钢推动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形成高效协同、智慧协同、低碳协同的新制造模式。去年6月完成超低排放全流程改造,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大幅下降。
这一全球特钢行业首家“灯塔工厂”率先开路,为无锡传统产业协同增效探索绿色范本。江阴、惠山等地印染集聚区建设迈上“加速道”,宜兴等地大力推动水泥产能置换整合。在创新源流的浇灌下,传统产业“老树”生“新花”。
——大力“做加法”,推动能源结构优化调整。无锡瞄准“465”现代产业集群和“3010”重点产业链,积极探索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机制。2023年“465”现代产业集群实现规上营收1.85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提升至41.4%和52.3%,智能制造发展指数位居全省前列。
锡澄水厂在水库上方建设光伏电站,为生活园区提供源源不断的绿色电能;无锡交响音乐厅屋面铺满了状似“龙鳞”的光伏板,可各个角度迎合日光照射生产电力;无锡零碳科技产业园里,全省首个零碳能源共享e站可免费为电动自行车充电桩、电动汽车充电桩供电。
在无锡大地上,一批批低碳企业、一个个近零碳园区如雨后春笋般迅猛生长,风电光伏、氢能储能、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茁壮发展。8月28日,江苏首批以“零碳”为标签的特色园——朗新科技零碳产业园正式启用,探索数字化绿色低碳园区的队伍又添一名“急先锋”。
坚持深化高效转型,不断夯实绿色基底。数据是最好的佐证:在无锡经济总量连跨4个千亿元台阶的同时,单位GDP能耗下降17%、万元GDP用水量下降28.3%,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减少。
建设美丽河湖,提亮城市幸福“成色”
北临长江,南濒太湖,运河穿城而过。自古以来,河湖便是无锡的“血脉”,是城市的活力之源,也彰显发展的生态底色。
近年来,无锡坚持以河湖长制为统领,系统治水、铁腕治污,扎实推进长江、太湖排污口“查、测、溯、治”,推进全域美丽河湖建设和“两河”整治提升等一号工程,开展大运河沿线生态环境整治。
在宜兴师渎港,蓝藻打捞船、曝气船、应急清淤船等机械化设备正在进行打捞作业。而30公里外,宜兴西氿生态湿地水草摇曳,野鸭在其间嬉戏,生态安全缓冲区为太湖筑造起天然的生态屏障。治理和保护两手抓,这是无锡系统化治理太湖的缩影。
今年以来,无锡全面实施太湖治理“1+9”行动方案,围绕生活、工业、农业、湖体“四源”共治,全力推动太湖无锡水域水质实现根本性好转。目前,完成涉磷企业整治7460家,农村生活污水新改建工程开工250个,宜兴市1.2万亩养殖池塘综合整治工作进度超65%。完成生态清淤太湖110万立方米、滆湖165万立方米、蠡湖61万立方米,梅梁湖湿地带试点工程已全面开工。680条美丽河湖已建成521条,598条整治河道水质优Ⅲ比例达77.6%。
近期,调查人员在太湖大堤上“邂逅”了背部有深色斑块的蛙类,经鉴定其为北方狭口蛙,这是无锡地区两栖类新记录物种。珍稀动物身影频现,是无锡生态环境质量向好最直观的表现。
护一湖清波,还一江碧水。在江阴长江大保护展示馆内,“长江病了”四个大字让人触目惊心。这里曾是长江三角洲工业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一度塔吊林立、尘土飞扬。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号角吹响,全员而动。关停化工园区、清退码头轮渡、腾笼换鸟积蓄绿色动能,生产岸线开始向生态岸线蝶变,工厂变公园、航道变绿道,“微笑天使”屡屡现身。在江阴滨江公园,长江已经成为最生动的“板书”,各类生态文明教育活动接连不断举办,新时代的“长江之歌”愈发嘹亮。
无锡大力推进长江大保护、长江“十年禁渔”、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等重点工作,长江干流水质连续六年达到Ⅱ类,9条通江一级管控支流水质连续三年全部达到Ⅲ类及以上,长江无锡段生态环境发生“沧桑巨变”。
环境就是民生,要让生态“好风景”变成百姓“好生活”。美丽河湖治理,更是为了更多人家门口的“会心一笑”。
现在,千年古运河旁“新风”吹拂。无锡运河艺术公园成新晋打卡胜地,市民既可漫步古色古香的回廊步道,也可在现代化的运动场馆里健身锻炼;古运河(东门段)滨水空间示范段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休闲好去处,运动驿站、共创空间、现代茶室,移步皆美景。
“无锡大运河文化带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示范工程”入选2024年度省级山水示范工程。44类1313个项目建设,将进一步通过实施水系畅通、岸线整治提升、湿地生态修复、林地修复等工程,完善青绿交织、亲近自然的城镇生态网络,筑牢大运河文化带生态基底,打造城河共生的美丽家园,实现“山灵水韵、文昌人和”。
亮出“科技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今年6月19日至7月15日,无锡连续出现27个“优良天”,市民纷纷“晒”出“水晶天”。
蓝天、碧水、净土关乎每个人的生活,无锡通过系列专项行动,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今年以来,实施4147个治气、184个治水和947个治土等重点工程项目,截至8月底,在建完成率分别达到93.0%、84.8%和75.0%。
其中,亮出“科技牌”是无锡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关键。环境质量监测作为生态治理的“眼睛”,尤为重要,只有“看得见”,才能“治得准”。
大气方面,无锡建成国内首个亿元级城市地空天一体化“PM2.5&O3”协同管控监测网,以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为基础、大气旗舰超级站为核心、大气光化学及颗粒物组分评估监测站与各类交通站点为骨干、大气传输通道监测站与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站为“哨兵”、加密微型网格站为补充,层层覆盖,织密大气环境治理的“天罗地网”,让颗粒物无所遁形,精准“狙击”大气污染源。
水质监测方面,生态环境部“智慧监测”优秀案例——新吴区智慧水质监测实验室利用智能管控终端,建立了“采、运、测、管”全过程监测新模式。实验室内,只有一位实验员在操作,所有的监测过程在中控电脑上清晰可见。有了智能化设备的“加持”,仅需2至3名技术人员就可实现24小时不间断为水环境“把脉”,每日满负荷可分析300多个常规水质样品,大大提高了监测效率。
此外,无人机热红外仪已经全域网格化覆盖9条入湖河道,河道船载声呐可以进行水下暗管巡查,卫星、傅里叶红外遥感、激光雷达等也逐步应用于夏秋秸秆焚烧溯源排查。数字化、智能化设备已经成为无锡防治污染的“标配”,提高了监测和治理的精度与准度。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固体废物产生量快速增长。自2022年入选全国“无废城市”建设名单以来,无锡积极推进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在打造“全国最干净城市”中展现魅力。
在宜兴城市污水资源概念厂,看不见污水、闻不到臭味,蓝藻藻泥、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餐厨垃圾等都被“吃干榨净”,每天近2万吨污水被硬核“洗白”,部分污水经深度处理后甚至可以在厂内咖啡厅用于冲泡咖啡、酿制啤酒。游玩灵山胜境景区时,可凭电子门票入园、用纸质拎袋装周边产品、使用可降解餐盒进食,“无废景区”建设得有声有色。在滨湖区行政中心,启用小黄狗垃圾智能回收一体机,严格落实“限塑令”,开展以旧物回收兑换多肉绿植的活动,“无废机关”初现雏形。
从工厂、4S店到学校、商场、公园,“无废细胞”建设如火如荼,“无废文化”在无锡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同。
深化改革创新,精雕生态“工笔画”
深究无锡的满目绿意,并非肆意涂抹的“写意画”,而是精雕细琢的“工笔画”。
决策层面,下好“先手棋”。
——无锡坚持高位统筹,连续9年以“新春第一会”形式强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连续7年将生态环境质量主要指标纳入高质量发展考核……以长远视角谋划,明确无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去往何方。
——制定实施大气污染防治办法,制定出台《推动太湖无锡水域水质根本性好转三年行动方案》,修订生态补偿条例、河道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出台全省首个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规定。法规条例保驾护航,量身打造绿色发展“路线图”。
——采取有力措施,扎实推进中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解决一大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生态文明建设公众满意度超95%。压实整改责任,任务按序推进,问题不解决不罢休。
机制层面,唱响创新“主旋律”。
在无锡,生态已不仅是门前的“一抹绿”,也是可以致富的“一桶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不断拓宽,“生态颜值”转变为“经济产值”的方式更为多元。
去年4月,江阴市首笔“生态券”交易在敔山湾区域64号云溪谷地块落地,交易额73.17“绿元”,交易价值219.5万元。生态有价,一张张“生态券”盘活了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建设形成良性循环。
今年8月,江苏省首单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落地宜兴。新模式下,村集体每年可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收益达600余万元。张渚镇茗岭村村民望着穿村而过的长岗涧,不禁感慨:“没想到真的吃上了‘生态饭’!”
在无锡,更多“点绿成金”的故事正在发生。稳步推进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绿色金融活水涌流,“首单”“首笔”相继落地:发行全国首单转型碳资产债券、首单绿色碳资产债券,落地全省首笔“环保担”贷款业务、首笔国家库EOD项目贷款,“环责险”保额、保费均列全国地级市第一。
应急防控方面,筑牢安全底线。
突发环境事件一旦发生,处置不当,将对生态造成重大影响。无锡在全省率先上线“环境应急隐患排查管理系统”,搭建“1+8+N”水污染应急防范体系,累计投入约5.55亿元建设闸坝等环境应急基础设施,建立“1小时调拨圈”的市、区、镇三级应急物资储备库,形成全市水污染事件应急防控“一张图”。
在梁溪区环境应急综合服务中心,“清绿”环境应急救援队24小时轮班,随时准备开展环境应急“一站式”服务。江阴临港化工园区作为生态环境部化工园区“三级防控”试点工作先头兵,循着“以空间换时间”思路,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的转变。
“接下来,我们将以全面推进美丽无锡建设为统领,抓紧出台行动计划,锚定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全力以赴攻坚克难,确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无锡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具体来说,以工程项目为牵引,更大力度综合治理太湖;以协同攻坚为抓手,更深层次推进污染防治;以督察整改为契机,更高质量解决突出问题;以服务发展为目标,更实举措推进改革创新。在绿水青山之间,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秀美生态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