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文化中国行”主题调研活动来到东关历史文化街区和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周一的上午,一边是游人如织,一边是居民日常,两个街区一动一静,凸显了扬州古城保护更新的灵活巧思和因地制宜。
“东关街模式”和“仁丰里模式”是扬州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的不同样本。
在东关历史文化街区外,站在唐宋城东门遗址前,扬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委委员、文物局副局长徐国兵告诉记者,这座古老的东门遗址是扬州发展的见证。历史上,这种双重防御、功能完备的城防设施是冷兵器时代城市军事防御的典范,如今辟为遗址公园面向社会开放,人们步入其中便能看到脚下自唐代到元代,叠压式的文化遗存,“扬州把重要的考古发现通过遗址形式展示出来,实际上就是一种保护。”
上午10点,东关街冬荣园小剧场里就已经坐满了游客,扬州评话和扬剧正在一一上演。这里的小剧场已经成为热门网红打卡地,“小剧场+”构建的文旅消费新业态,叫好又叫座。
而在非遗展示和传承场所,记者看到了扬州剪纸、扬州漆器、扬州玉雕、谢馥春、雕版等多项传统技艺、非遗项目。
记者了解到,东关街历史保护街区引入26个非遗项目,扶持发展11家“老字号”名店。
门前花棚,院落吐芳,相隔不远的“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则像是一条花园长廊,别有一番风味。它独特的保护利用新路径,也使得扬州的古巷“微更新”有了自己的独特味道。
记者在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行走时,需要不时地避让街区内原居民往来的电动车,街两边的生活痕迹也显示,这里烟火气很浓厚。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鼓励原住居民参与,形成“自下而上”的街区保护更新机制,着力打造“文化+文创”街区,建成名师工作室28个、“非遗”传承项目和艺术工作室13个,这些项目大多是“手工活儿”,专业、精细、特色、新颖的“指尖艺术”让游客直呼“惊喜”“值得再来”。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从2013年“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设施改造”被纳入“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设施建设项目”,到2021年“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利用工程”荣获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奖”一等奖,仁丰里走出了一条“微更新、强文化、集民智、可持续”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特色之路。这里既留住了“原貌、原住、原味”的“原来如此”,又催生了“新形态、新业态、新生活”的“新新向荣”。
近年来,扬州着力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有机更新,切实推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复兴、历史建筑可持续发展,坚持系统谋划、整体推进,走出了一条“扬州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