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

首页>地方频道>黄山>要闻

“小巨人”澎湃“大能量”——新质生产力调研行之探访“小巨人”综述

从去年12月30日起,本报推出“新质生产力调研行——探访‘小巨人’”系列报道,组织记者深入园区企业,通过沉浸式采访、剖析式表达,解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发展秘诀,展现“小巨人”蕴藏的“大能量”。

近年来,我市坚持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全力构建与黄山生态环境相适应、与徽州文化底蕴相融合、与黄山城市特质相一致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共认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5家、省级专精特新冠军企业13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10家,创新型中小企业203家。这些企业在创新大潮里乘风破浪、勇攀高峰,在细分领域掌握“独门绝技”、争做行业标杆,彰显出产业创新发展、突破进取的动力和活力。“小巨人”深耕专精特新,已成为黄山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

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

创新是专精特新的灵魂,是“小巨人”逐鹿天下的底气和法宝。在走访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时,不出所料,企业无一例外都把自主创新“置顶”。

位于黄山九龙低碳经济园区的黄山工业泵制造有限公司在行业内深耕近30年,坚持在技术上谋“新”,在产品上创“最”,成功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成为国内最专业的螺杆泵研发制造企业之一。“我们曾历时200多天,成功研制出完全满足客户使用要求的高压乳液循环泵,实现了高端设备国产化。”该公司副总经理孙威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攻坚核心技术,打破制造业的“卡脖子”难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关键是聚焦“创新”二字做好文章,让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在号称“工业母机”的机床领域,徽州区的安徽卓朴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勇闯新赛道,从传统的机械制造企业成功转型为高端装备制造智能产业龙头企业。五轴数控机床是一种科技含量高、精密度高、专门用于加工复杂曲面的机床,相当于汽车领域的跑车,是卓朴智能的“撒手锏”产品。作为掌握多项国内领先关键核心技术的五轴联动数控机床企业,创新是贯穿卓朴智能各阶段发展的制胜关键。

从最初大功率晶闸管方形芯片国产化厂商之一,到如今企业在特色晶闸管产品市场上占据显著竞争优势,祁门县黄山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始终把创新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公司建有安徽省企业技术中心、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功率集成电路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拥有专利30余项,打通了芯片设计、制造、封装全产业链,为各种高科技产品提供强大的“芯”动力。正是凭借这些综合优势,企业销售额实现连年增长。

在位于歙县经开区内的黄山创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自动化设备高速运转。这个曾经以生产铁钉起家的小厂,30年后已经一跃成为在铝包钢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企业。去年,企业实现营收近10亿元。企业常务副总经理黄小毛坦言,创想科技能够成就亿级“铝”途,拼的就是自主创新。特高强度、大截面、高伸长率、10%电导率等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解决了铝包钢行业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推动了行业技术水平大幅提升。目前,该企业生产的铝包钢线全国市场占有率达41%,供货量位居全国前列。

“小体量”释放“大能量”,“小巨人”撑起“大市场”、创造“大价值”,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以创新驱动向专业化、高端化迈进的真实写照。

智造,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新质生产力之所以“新”,正是在于其以新的技术、新的生产方式、新的产业形态,驱动生产力向新的质态跃升。传统制造业企业只有找到与科技创新的最佳“结合点”,才能“老树发新芽”。

切断口径600mm波纹管闸阀的关闭时间最快需要多久?在位于黄山高新区内的安徽省屯溪高压阀门股份有限公司给出的答案是10秒。这家企业虽“年过五旬”,却“老当益壮”、活力充沛,2024年实现产值4.8亿元,国内细分市场占有率达78%,产品处于行业领先水平,部分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全自动锻造生产线上,从一根钢材进去到一个毛坯出来,全程不需要人工;上线MES智能柔性加工系统,生产效率提高30%以上,人员减少60%以上,合格率、生产安全性均接近100%,整个生产过程实现可视化……屯阀拥抱数字化转型,走上了从“制造”到“智造”的进阶之路。

同样通过数字化赋能尝到了“甜头”的还有休宁经开区的安徽金视界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在金视界车间,相关设备“默契”配合,完成上下料工作;机器视觉精准“揪”出零部件缺陷,大屏幕上显示各条生产线实时动态……在“智造”加持下,金视界工厂智能化设备占比达66%,产品质量和附加值不断提升,成为国内液晶显示领域领军企业。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惊喜地发现,每个生产车间都演绎着“蝶变”的精彩;每台生产设备都澎湃着“数智”的脉动;每件产品都凝聚着创新的智慧。“小巨人”们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大力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黄山制造”向新而行的领跑者。

培育,助力企业拔节生长

“小巨人”企业从来不是在真空里成长的,它们也需要良好的成长土壤。

我市依托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三阶梯度培育体系,聚焦新兴产业,筛选挖掘一批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鼓励引导深耕细分领域,为我市专精特新企业储备更多优质资源。同时,创优营商环境、强化政策扶持,积极推动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集聚,不断夯实企业软实力。2022年以来,我市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步伐加快,近三年(2022—2024年)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6家,占全市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数的64%;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03家,占全市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总数的49%。

调研发现,虽然全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趋势向好,但也存在短板弱项,如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总量在全省占比偏少,全市工业发展基础薄弱,传统产业转型不快,新产业、新业态引育培育不够,企业在创新能力、融资渠道、数字化转型、产业协同等方面仍有不足,而这些差距正是激励我们追赶超越的方向和动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开展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持续摸排储备后备资源;完善政策激励和要素保障,加大对优质企业和项目的支持力度;以数字化改造为引领,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和新兴产业引育;深入开展驻企服务,表格化、清单式协调解决企业实际困难和问题,推进我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质扩量增效。

实践证明,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创新能力强、发展活力足,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调研中我们也看到,一个个进击的“小巨人”,正在“变”中寻机,蹚出一条发展新路。坚定发展信心、加大支持力度、激发创新动力,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涌现,必将为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833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