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淮安区坚持将全域旅游作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引擎,围绕“全景化建设、全时化消费、全要素融合、全民化共享”的思路,树牢“+旅游”发展理念,在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古城有机更新、优化设施服务配套、打造地域特色品牌等方面重点着力,推动历史文化名城向“旅游全域化、城乡全景化”的旅游目的地城市转型,持续打响“周恩来总理家乡、三大名著诞生地”文旅品牌。日前,淮安区入选2024年全国市辖区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区。
规划先行,下好多规合一“一盘棋”
发展为要,规划先行。该区高度重视文旅产业发展,以“一盘棋”的思维谋篇布局。围绕全力打造文化旅游目的地城市的目标,邀请高水平、高质量的文旅专家参与文化旅游产业专项规划,并将城乡建设、国土空间、生态环保、综合交通、乡村布局等专项规划融入其中。通过“多规合一”,形成科学系统的全域旅游规划体系。同时,创新成立淮安区文化旅游发展委员会,创建、开发、经营三驾马车各司其职、协调共进,持续推动全区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全域融合,发挥资源优势“+旅游”
全域旅游,重在融合。推进“红色+旅游”,紧扣红色资源禀赋,以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单位建设为契机,突出周恩来故里5A景区的品牌作用,借助恩来干部学院和区委党校平台,致力将淮安区打造成为红色研学实境课堂。推进“文化+旅游”,紧扣历史文化特色,突出“一渠两轴四湖五街区一古镇”全域旅游核心板块,实施驸马巷——龙窝巷——上坂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升工程,完成永怀路、周恩来纪念馆西支线道路环境改造提升和西北门建设,建成吴鞠通中医馆、蓝·数字文旅产业园、茶巷等新景点,打造施耐庵——罗贯中著书处和“一眼望千年”古城墙遗址。推进“乡村+旅游”,紧扣乡村振兴主线,坚持农旅融合思维,推动设施农业、观光农业、高效农业发展,建成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博里恩赐山庄、苏嘴湾生态园获评省四星级乡村旅游区,石塘镇张兴村、车桥镇卢滩村、苏嘴镇大胡村入选淮安市乡村旅游重点村。四是推进“工业+旅游”。紧扣工业旧改手段,整合原有商机厂的工业厂房和淮安古城、河下古镇的历史文化元素,打造汇聚文化创意、影视拍摄、文旅消费、数字科技、商业配套为一体的蓝·数字文旅产业园。此外,“水利+旅游”“交通+旅游”“体育+旅游”等“+旅游”模式蓬勃兴起,共同形成旅游新业态,为全域旅游增添强劲发展动力。
环境升级,凸显文旅发展“软实力”
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是文旅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该区强化旅游集散体系建设,在长安路建成全域旅游集散中心,在各景区景点着重打造游客服务中心、服务站、服务点,形成立体化、多层次的旅游集散体系。同时,实施全域旅游“畅通工程”。建设海棠大道、铁云路、里运河文化长廊、长安路、城河街等8条旅游风景道、休闲步道和城市绿道,新建改建扩建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故居、蓝·数字文旅产业园等旅游停车场7处,开通“海棠号”旅游专线,增设4条乡村旅游公交线路。同时,着力提升旅游标识引导服务,在高铁站、高速口、核心景区新设立旅游道路交通指引牌120个、全域旅游指引牌97处。针对城市环境短板,淮安区累计投入40亿元,对18条河道进行整治,完成68公里市政道路建设,整合城市零散的脏乱差边角地,新建月湖、荷湖、沈坤路城市公园等4个游园,瞻岱园、寄思园等6个口袋公园。
多措并举,推介文旅产业“新业态”
全时段开展文旅活动。以伟人故里为主打名片,充分挖掘西游文化、运河文化、美食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大力培育旅游新业态和市场主体。淮安府署将《窦娥冤》改编成“剧本杀”搬进景区,沈坤状元府利用先进的声光电技术打造沉浸式互动体验剧《惊鸿照影》……“青春问道”“七星聚会”等一系列文旅活动频频“火爆出圈”。全媒体开展文旅宣传。参与央视《一馔千年·烹小鲜》品馔会暨十省联动启动仪式和江苏卫视《游遍江苏》《启航!大运河》等节目录制,邀请央视主持走进河下古镇开展《甲辰春来 福暖四季》现场直播,淮安区借助报台网微端全矩阵平台常态化、全过程宣传地方文旅产业蓬勃发展的态势、成效。全方位开展文旅推介。“走出去”组织参加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中国红色旅游博览会、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淮安文化旅游推介会等活动,邀请南京市玄武区、淮安市文旅集团“走进来”举办合作交流会、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等。同时,积极推进智慧旅游系统建设,上线集旅游攻略、景点购票、美食宣介、住宿推荐等八大功能于一体的淮安区旅游攻略小程序,进一步提升游客旅游服务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