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

首页>地方频道>淮安>要闻

淮安市制定实施方案推进2025年重特大项目攻坚

为深入落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要求,因地制宜、统筹推进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选准赛道、选准项目,强化数字技术、绿色技术赋能,积极探索富有淮安特色、务实精准高效的项目攻坚路径,市委市政府制定《2025年全市重特大项目攻坚实施方案》,聚焦项目的投入质量、产出效率和发展状况,深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立足多招、优选、快投、快建,切实提高项目转化率、产出率、贡献率。

聚焦主导产业持续攻坚突破

推动支柱产业强链延链补链。坚持新型工业化第一方略,集中力量、集聚资源、集成政策,更大力度攻坚重特大项目,强化台资外资、科技型项目扩量增效。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型装备制造、新材料、绿色食品等“7+3”先进制造业集群和“353”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集群,以强链补链延链为方向,精准对接行业龙头、链主、上市公司、专精特新等领军企业,全力招引一批投资体量大、科技含量高、未来前景好的项目,做优做强支柱产业。围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创新驱动,在科技型项目、数字经济项目招引上寻求新突破。

优化项目招引机制。构建高水平招商选资新模式,做优服务以商引商,创新开展场景招商,深化委托招商、产业园招商、会展招商、驻点招商等方式。持续打响“诚意满淮、共创未来”活动品牌,务实高效开展“3+N”系列招商活动。发挥资本招商“以投促引、以投促产”放大器作用,引导带动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提升招商选资水平。建强招商队伍,加速打造懂产业、通项目、善服务、有激情的招商团队和产业团队。提升项目研判质效,市级产业主管部门对10亿元以上项目72小时内出具研判意见,各县区(园区)对10亿元以下项目进行专业研判。强化“亩均论英雄”导向,加强项目准入条件、投资强度、产出效益等刚性约束。

聚焦全生命周期推动建设提速增效

提升项目审批质效。全面落实工程建设项目“极简申报、极速审批、极优服务”机制,加大“并联审+容缺办”“桩基先行”等举措,全面推进“交地即发证”“拿地即开工”“建成即验收”“竣工即交付”快速审批模式。强化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对部分满足条件项目实行环评告知承诺制审批,开展环评与排污许可“同步审查、两证联发”。加强对重大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技术指导,对在水土保持区域评估范围内项目探索承诺制管理。开展竣工项目消防现场查验和报验资料“双提前服务”,对满足要求的建筑单体可先行单独完成竣工验收。

提升要素保障水平。落实重特大项目要素保障机制,在全市范围统筹调度用地、能耗等指标,加大排污总量指标储备。持续储备一批500亩以上集中连片工业用地,深入推动工业用地供应权下放试点工作,推行“用地清单制”和工业用地“标准地+双信地+定制地”出让模式,探索“先期用地”“产业预备地”收储模式。有效提升能耗、环境要素保障能力,积极探索排污总量来源跨类别使用路径。完善省市重大项目金融帮办联络员服务机制,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严格落实建筑区划红线外用户水电气接入“零负担”政策,继续推进水电气热市场化配置改革,动态实现价格处于全省低位。深化“一企一策”定制物流服务,开展多式联运“一单制”“一箱制”试点,推行“船边直提”“抵港直装”通关业务。深化区域通关便利化改革,进一步提高物流效率、降低运输成本。

健全服务推进机制。强化项目“五新”全生命周期管理,全力推动项目快落地、快建设、快竣工、快达效。完善项目建设问题“企业吹哨、部门报到”机制,推动问题“清单式管理、销号式办结”,对复杂疑难问题提级推进。

聚焦培优扶强加速释放产出效益

构建企业培育梯队。围绕培育百亿企业、规上企业和上市企业梯队,分类建立后备企业库,加大挂钩帮扶、政策扶持和要素保障力度,助力企业做大主业、做大市场、做大规模。开展新一轮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行动计划,实施动态管理、精准指导,深化专精特新服务专员制度,实现数智赋能、绿色发展。加快组建市企业服务中心,畅通中小企业孵化、入库、评价、成长通道,构建梯次发展的专精特新企业群体和科创型中小企业群体。

加快产业人才集聚。强化企业用工指导服务,用好在淮高校、职业学校资源优势,开展“一链一题”“一团一链”等产业专场企业家人才沙龙活动,完善人才服务“专员专访专办”机制。探索创新人才培养认定机制,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开展中初级职称自主评审,进一步提升用人主体和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强化政策精准扶持。抢抓“两重”“两新”等重大政策机遇,以大规模设备更新为抓手,引导企业持续增资扩能。统筹用好市产业发展基金、工业强市专项资金等政策工具,综合运用股权投资、免申即享等方式,强化财金联动,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营造优良产业生态。促进上下游配套协作、拓展延伸和资源整合,持续提升“五中心一基地”配套服务能力,加速建立“1小时工业配套服务圈”,巩固提升研发设计、咨询评估、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围绕链主企业和重特大项目规划建设研发、中试、工业互联网等公共服务平台,支持龙头企业优化产业布局。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064
收藏
分享